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桑斯是最早系统研究心理资本的学者,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构成要素涵盖已知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以及一些潜在的心理品质,对心理资本作用、影响因素以及心理资本的测量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是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出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和特点。本文赞同柯江林的观点,大学生心理资本是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内在积极心理力量,对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就业竞争力、挖掘个体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由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构成,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四个因子,人际型心理资本包括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四个因子。本文采用了柯江林的《大学生心理资本自评量表》,对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了心理资本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在生源地、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科背景等方面不存在差异,在性别、年级、学校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参加社团活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的事务型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二学生的心理资本最高,显著高于大四和大一;兰州大学本科生的总体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最高,兰州交通大学本科生的总体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最低,两所学校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总体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均显著高于未担任干部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在总体心理资本、事务型心理资本、人际型心理资本及其八个子维度的分值均高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除了在乐观希望、坚韧顽强、谦虚诚稳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的都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本文对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工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体三方共同努力。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鉴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仅仅处在中等偏上水平的事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学校要在坚持因校、因人制宜的原则下,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首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专业课、心理教育课、生涯规划课等所有课程在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上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其次通过提升辅导员素质和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来提高学校教育主体的素质;再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感恩教育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发挥校园文化在心理资本培育中的熏陶作用。家长要建立“身教胜于言传”、“成人重于成才”的科学养育观念以及通过无条件接纳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培育提供支持。大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建立合理认知、提高成就动机和优化性格特征不断提升心理资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