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传统中医理论,针刺不同穴位或者穴位组合可以治疗不同疾病。明确不同穴位对应的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激活模式,即探索人体穴位特异性,是研究针刺机理的课题。为了有效评价针刺的穴位特异性,笔者比较针刺同一个经络上的不同穴位和不同经络的不同穴位,观察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脑网络调节模式,旨在发现针刺穴位与特殊脑区的特异性关系。
材料和方法:既往针刺影像学研究采用多组块实验设计方法,着重探讨针刺即时效应与大脑对应功能区的空间对应关系。而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以及大量临床报道,针刺具有持续性效应,针刺对静息态脑网络的影响存在后效应,多组块实验设计方法由于忽略针刺的时间维度特征信息,而违背了减法原理的基线选取原则,不适合fMRI针刺的研究,笔者引入非重复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方法,采取以图论为基础的网络模型来描述针刺后静息态的脑功能连接,选取治疗恶心和呕吐的重要穴位:内关穴(PC36);治疗多种眼疾(如白内障、夜盲症和视神经萎缩等)疗效很好的光明穴(GB37),其与PC36属于不同经络和治疗抑郁症和心悸的大陵穴(PC37),与PC36属于同一条经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来研究针刺上述穴位后,静息态fMRI所示的脑网络中,是否存在与针刺穴位特异性相关的特殊脑区。彼此连接强度高的脑区意味着相互作用较强,认为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并在针刺特定疗效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果和讨论:针刺内关穴后在静息态脑网络中,最重要的脑区是右侧绒球小结叶的蚓体小节和小舌。由于小脑绒球小结叶(特别是蚓体小节及小舌)是与前庭系统调节功能相关的关键核团,而多数晕吐都是由该系统功能紊乱所致,因此针刺内关穴可能通过对前庭系统功能相关控制核团进行调节,达到缓解晕吐症状的疗效。大陵穴和内关穴属于同一条经络,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紊乱及心身失调症,针刺大陵穴后静息态脑网络中的最重要脑区节点是右侧杏仁核和右侧下顶叶。杏仁核作为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位于内颞叶,与编码以及表达负性情绪相关。针刺大陵穴可以调节以杏仁核为主的静息态脑网络,有助于缓解与压力有关的症状。而光明穴属于不同经络,针刺后在静息态脑网络中重要的脑区是后扣带回和枕中回。后扣带回作为视觉皮层的组成部分,与视觉空间功能有关,而枕中回主要与视觉处理有关,这与光明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相符合。
结论:针刺不同穴位后,静息态脑网络中不同特定核团产生特异性调节效应,这与针刺的特定疗效有关,为针刺疗效的穴位特异性提供了客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