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语用能力,言语幽默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题材相当广泛,如广告幽默、喜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公共演说中的幽默运用、脱口秀中的幽默技巧等等。此外,还有对中外著名情景剧,如《六人行》、《成长的烦恼》、《家有儿女》等的幽默研究。中国小品,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特殊样式,是本文即将探讨的课题。和以往大多数基于理论的宏观研究不同,本文是从具体案例出发,从微观语用层面观察归纳小品幽默中语用预设的使用。在对幽默和预设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之后,本文首先对中国小品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了简介,并根据所选语料,重新审视了言语幽默中预设触发语的特征,指出话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预设触发语。随后,针对乖讹论和语义脚本理论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乖讹的深层机制,阐述了在和常识,或说话人之后的言行,或和对方说话人的原意产生不和谐的情况下,语用预设被取消、被保留和加强、被误解或歪曲等事实。这进一步揭示了语用预设的本质:预设不必正确或真实,也不必是对话各方的共识,只要说话人自己认为或假装相信它是真的,且为听话人所熟知即可。在很大程度上,言语幽默正是利用了预设的这些特性制造乖讹,从而产生幽默效果。然而,造成乖讹的深层次原因,与其说是预设,不如说是影响预设产生和推理过程的种种因素,包括语言的模糊性、对话参与者的无知、思维定势,以及说话人的特殊目的,等等。本文依据语料分析,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了讨论。本文通过研究小品幽默中的语用预设,一方面加深了对语用预设本质和特征的理解,另一方面为探索言语幽默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幽默中的乖讹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当然,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得以弥补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