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流动性偏好的经验检验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市场历经了长足发展;时至今日,已经不能仅仅采用注重发行品种数量、发行规模以及市场成交额度等传统指标的单一发展模式,需要实行多元化发展,如创新国债衍生金融工具等方法。与此同时,对于国债市场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市场领域。近年以来,我国国债期货市场成功重启,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正式构建,中国债券 ETF产品在美国市场成功上市。大量与国债市场息息相关的重大经济事件相继发生,使得我国国债市场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重要性日渐突显,同时也对国债市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最佳的近似表达,对证券定价、投资决策、资产管理、政策制定等经济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利率入手对我国国债市场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是利用其利率期限结构对流动性偏好假说理论在我国国债领域的适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债券的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投资长期债券需要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在同等回报条件下投资者更愿意持有流动性更好的短期债券的行为偏好假说,是解释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原因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还将国债市场与其外界的金融市场联系起来进行两者内在机制研究,也是以反映流动性偏好水平的流动性溢酬指标作为突破口的。  本研究首先详细阐述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重要地位,深入讨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和适用性;然后利用流动性溢酬指标对国债市场流动性偏好的重要属性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继而结合货币供求理论,将国债市场流动性偏好同外部金融环境联系起来,通过实证寻找潜在的关联机制,旨在打通市场间闭塞,对金融市场形成更深层次认知。研究发现,流动性偏好假说理论基本适用于我国国债市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偏好与外部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同步现象,当整个金融市场供需变化时国债市场可以通过流动性溢酬的变化作出正确的调节反映。这一潜在的联动机制协同经典的利率调节机制,同样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对跨境上市与存托凭证制度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对跨境上市的定义、起源和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对跨境上市的发展动因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第二章对作为跨境
社会的发展迎来了新媒体大数据时代,在电脑、手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观看新闻的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编辑观的转型要以当前新闻传播的方式为基础,认识
产业共生是共生思想在产业发展领域上的应用和拓展,主要是指不同产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并形成共生体,从而获得共生效益,并最终实现产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