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的重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但由于以前粗放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一些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欠账多,治理难度较大,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高质量转变,有些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沈阳经济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和典型代表,其工业体系主要以机械、冶金、石化、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在重工业比重占主体的工业结构中,其环境破坏也较为突出。本研究从区域和市域2个尺度上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沈阳经济区1990年以来经济—环境系统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以期对沈阳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5个部分:(1)经济—环境系统时空格局与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认为经济—环境系统时空格局与协调发展研究所涉及和可供借鉴的基本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协同学理论、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理论;并对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内涵、特征、目标、约束条件进行全面阐述。(2)对沈阳经济区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条件、时空演变做以详细分析。对沈阳经济区的资源、产业、经济结构、发展束缚等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判定其作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及发展必然性。对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环境演变状况进行总结;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为研究工具,对该区域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特点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DEA作为实现工具,对沈阳经济区及区内8个城市的经济—环境的发展效率进行了判定。(3)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经济、环境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主要利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从市域尺度上对该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计算各地区发展变化值,并对各地区发展类型进行划分。(4)沈阳经济区经济—环境系统区域尺度演变研究。此部分内容对沈阳经济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做以综合度量。首先,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方法、动态耦合模型,分别从宏观、微观方面反映了评定了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状态及阶段性差异。其次,将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结合,同时将传统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测度方法与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选择完全分解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别从区域问横向的空间作用、纵向的时间作用角度出发,将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对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作用的关系进行了长期修正与短期校正。再次,选择计量经济学的预测模型,对沈阳经济区经济—环境系统的运行进行了短期预测。(5)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撑系统及其对策建议。对沈阳经济区实行新型工业化实践过程中的软系统支持,包括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制度、经济要素等。通过分析沈阳经济区支撑系统的现状,提出对其支撑系统的创新和转型改进。研究发现:(1)沈阳经济区经济—环境系统时间上的演变特征表现为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综合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但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方面表现不佳。综合来看,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进程都在快速提高,但产业结构仍然有待改进。沈阳经济区的工业废弃物排放量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区域经济—环境发展的综合效率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2)1990-2009年,沈阳经济区经济系统的经济差异呈波动缩小的趋势,体现区域内部各城市发展逐步协调,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区域不断走向一体化共同发展趋势。沈阳经济区环境水平差异呈波动缩小的趋势,但区域内各城市的环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呈现逐步扩大趋势。(3)沈阳经济区经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不断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剪刀差不断缩小证明了二者发展速度差异的缩小,有助于协调发展;耦合度模型表现出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趋势朝着二者共同发展的方向演进。(4)沈阳经济区经济—环境时空研究表明,技术效应发挥了最突出的减量作用,经济效应的增量效应凸显,空间结构效应的作用不明显;保持GDP与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物产生各自的均衡关系,对各变量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保持GDP与工业废水排放的均衡关系,则对各变量的增长有抑制作用。(5)通过预测,2010-2015年,沈阳经济区经济类数据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各环境类指标,原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越好)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原负向指标(指标越小越好)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