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制、专制主义、绝对主义、僭政等中文概念是政治学常用概念,这些概念内涵颇有相似之处。但从西方文本来看,这些概念并不轻易混用,尤其是在古代文献中这些概念之间的使用情形差别较大。而且,中国语境下的“封建专制”“开明专制”“君主专制”并不存在严格的西语对应词汇或词组。因而在政治学中西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这些概念的使用难免会有产生产生误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一、中国在引进西方这些概念的时候,翻译上有出现多次变化,且并没有在短期内形成共识,并将多个类似概念均译作“专制”;二、中国语境的“专制”概念是为现实政治革命服务的,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包含意在对古代政治做出批评的意味。英语“despotism"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该词的词源在柏拉图那里只具有“主人”的意思,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其纳入到政治分析范畴之内的,将其描述为君主制的一种,以指代东方蛮族的统治类型。后来,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重新使用了该词,并将其作为自己国家理论的基础。孟德斯鸠则确立了该词在后世的一般性使用规范,即一种君主不依据法律,而凭借个人意志进行任意性统治的政体类型,并将其与君主制和共和政体并列,指出这种政体主要存在于东方国家。由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非凡影响力,这种划分方法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魁奈、马克思等人的专制的使用也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一般都将其用于东方、带有“奴性”的民族身上。而与其容易混淆的僭政、绝对主义和封建主义则具有特定的内涵,并且都与专制不能通约和连用。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学者提出“开明绝对主义”概念,用于变革当时的君主统治。专制概念随着西学东渐进入国人的学术视野的。来自西方的文献被大量翻译为中文,由于该概念在西方文献中经过了多次语义的变化,而且又将专制、独裁和僭政等概念都翻译为“专制”,因而造成了语意上的混乱。而且对与中国古代是否应该被定义为“专制”并没有做必要的辩论。随着西学研究的深入,有不少学者开始质疑将中国古代政治界定为“专制”的做法,出现过几次比较大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