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抑制炎症作用的新型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泛素化,特别是泛素结合酶Ubc13/Uev1介导的K63连接的多聚泛素化在促炎症信号和先天免疫反应中有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天然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如斛皮素、木犀草素等,对一些疾病显示出积极的调节作用,比如抗炎、抗肿瘤和抗氧化等。本项研究主要阐明了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新型分子机制。我们首先确定了两种典型黄酮类化合物——斛皮素和木犀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IL-1β和LPS诱导的TAK1-IKK-NF-1κB通路激活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我们进一步分析并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显著抑制了胞内K63连接多聚泛素链的合成以及关键蛋白IRAK1和TRAF6的泛素化修饰。通过体外重建的泛素化反应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特异地抑制Ubc13/Uev2介导的K63多聚泛素化,而非其它E2介导的泛素化。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直接结合Ubc 13/Uev2,并抑制泛素从Ub~Ubc 13/Uev2中间体释放及随后的泛素链合成。我们测定了 Ubc 13/Uev2和木犀草素或桑色素之间的结合解离平衡常数(KD),分别为24μM和14μM左右,处于较高亲和力的范围。利用现有的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库进行构效关系分析,表明黄酮类的A、B环上的羟基以及C环的共轭性质是其抑制活力所必需的。我们的研究表明了黄酮类化合物是潜在的Ubc13特异性抑制剂,为理解其所发挥的临床功效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同时也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作为前导化合物进一步开发更加高效的Ubc13抑制剂,用于治疗炎症、自身免疫病和肿瘤。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筛选鸦胆子油脂质体(BJOL)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鸦胆子油脂质体,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分离法对其回收率和包封率进行测定;电子显微镜观察鸦胆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研究生招生政策的适当放宽,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也有了巨大提升,在新的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
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
目的:调查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分析5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的 SF-36量表及 JOA评分变化。主要的观察指标有:SF-36中的躯体
一、2019年交通概述2019年,交通强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增设自贸区新片区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上海交通牢牢把握改革机遇,加大建设投
<正>我国将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推进建立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的商标执法信息平台,建成和完善"商标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