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过程所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越发明显,对环境进行治理迫在眉睫,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得到转变。由于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刻意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效率在考虑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的基础上,把能源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之一,将工业所产生的废水、二氧化硫、固体废物作为非期望产出,能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消耗进行有效的衡量,是度量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发展关系的指标。本文选用SBM模型来衡量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并对绿色经济效率存在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正视了经济单元在空间上的依赖性,并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证实了中国各省际绿色经济效率的确存在空间正相关,然后建立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投入,能源消耗,外商投资,科学技术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就时间而言,中国大部分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大部分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波动较大。2005-2015年间绿色经济效率均值为0.78,其中2015年效率值最低,2011年效率值最高,这表明中国大多数省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正在下降。从区域上看,八大区域的绿色经济效率值呈现较大的差异,南部沿海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值在2011年以前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在2011年被东部沿海地区超越,西南地区效率值较低,黄河中游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值下降最快。利用全局和局部相关分析,发现中国省际绿色经济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省市绿色经济效率值表现出“高-高”集聚,陕西省、河南省、山西省等省份绿色经济效率值表现出“低-低”集聚。通过LM检验结果选择了空间误差模型,利用该模型来分析六大影响因素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把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R&D研究经费、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教育投入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政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