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认同”(identity)是一个心理学词汇,近年来成为二语习得、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近五十年的身份/认同研究呈纷繁复杂的局面。研究涉及身份/认同的定义、分类和理论建构及其指导下的相关实证研究,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者不再局限于狭窄的研究角度和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把目光从社会心理学转向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评理论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大大拓宽了身份/认同的研究范围。总体看来,身份/认同研究呈现出由一元向多元,由结构到建构,由静态走向动态,由质化研究趋向质化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在二语习得领域,由于“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Block,2003),对外语学习者的研究已逐渐由关注其学习动机、态度、认知风格等个性的静态研究转移到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的动态变化。在对身份/认同的看法上,研究者实现了从心理学的理解向社会文化构建的转变,不再把自我看成是固定的、单维度的,而看成是多维的、变化的、斗争的场所。在对身份/认同的看法上,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把学生英语学习看成是一个认知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相对不变,固定和刻板,但从批判教育学、批判理论等框架下看,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是动态的、是学习者斗争的场所、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变化是语言教育领域的各种权力关系以及种族、性别、阶层和性取向等影响学习的过程。二语习得领域中二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的领军人物Norton把批判理论应用到语言学习和身份/认同研究领域,通过考察学习者不同学习语境中的权力关系,来分析为何学习者有时协商有时抵制语境所提供的身份/认同关系。她(1995,1997)认为身份/认同就是“人们怎样理解他们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怎样在时空中建构的以及人们怎样来理解对未来的可能性”。她认为二语习得者的身份/认同是多重的,是一个斗争的场所、并随时间空间变化;她反对传统的身份/认同概念,即把学习者看成是单一维度的、静止的、和不变化的,指出要理解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就要理解其在语言学习中的投资,就要理解他们的多重角色,而不仅仅只观察他们在课堂里的表现;要了解他们对目标语言的投资就要理解语言学习者所想加入的想像共同体。在这一新的研究范式指导下,本研究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出发,运用Norton的二语习得身份/认同理论中的投资和想像共同体为分析框架,参照2000年Norton在其著作《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所介绍的对5名在加拿大学习英语的移民妇女的个案研究为模板,选取山东农业大学2008级四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日记等方式,对其从2009年5月到2009年10这半年期间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身份/认同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中国大学学习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大学语境下,大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其学习者身份/认同从大一的明显的交际型学习者(具有社会学习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转向大二的应试型学习者(认知型动机);英语学习建构着学习者的想象身份/认同中的多重身份;虽然英语学习者经历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变化,但其身份/认同与其在不同的想象/认同的投资有关;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共同体的构建,不论是实践共同体还是想像共同体,可以使他们从新手成为完整的共同体参与者。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主要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比较全面的回顾了国内外对外语学习和身份/认同的研究。在总结其主要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问题。第三章为研究方法介绍。详细描述了进行本研究的宏观社会语言背景、中观的学校学习语境,微观的课堂学习语境,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的详细情况、研究工具、研究步骤、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情况。第四章为研究结果展示和讨论。根据三个研究问题,依次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描述和说明,并将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最后对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五章结论部分。首先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然后探讨了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