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圣旨,第二次踏查中朝边界,查找界江鸭绿江和图们江(当时,清王朝称之为土门江,朝鲜王朝称之为豆满江)源头,并于两江分水岭上立下“西为鸭绿东为土门”的石碑为记。事毕,又委托朝鲜在图们江源的无水陆地处竖立木栅、石堆、土堆等标示物,以示图们江以北为中国界,以南为朝鲜界。此后170年间,两国对图们江界河均无异议。
19世纪末,大量的朝鲜民众越境,迁入图们江北岸的中国境内垦种、定居,被称为“垦民”。1881年,清廷对延边地区开禁垦荒,翌年,朝方要求“刷还”全部垦民,清廷又给以一年的期限。1883年,朝方在无法“刷还”垦民的被动情况之下,向清廷提出穆克登碑所刻之“土门”界河非图们江、图们江非中朝界河、图们江北岸为朝鲜领土的主张,所谓中朝边界问题由此而产生。为此,两国于1885、188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勘界与谈判,最终进一步确认了图们江为中朝界河的历史事实,仅就图们江最北的两条源头——红土山水和石乙水的合流点以西之地域,以两者中之何水划界则悬而未决。1964年后,中朝边界线得以定论。
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叙述研究目的和意义,归纳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论文主要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15世纪中叶,朝鲜王朝开拓北方领土,在图们江中下游南岸地区设置六镇之后,图们江开始成为中朝两国习惯上的天然分界线。清王朝全面继承了明王朝的疆域,延续了明代中期以后以今图们江中下游明确河段为界的习惯分界线,江北为中国疆域,江南为朝鲜国土。
第二章:清康熙朝时,穆克登两次奉旨查边。第二次查边,定下两国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源头,确定以小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在小白山分水岭上立下石碑,以标示两江之源。穆克登委托朝鲜在其指定的最北的图们江源头和小红丹水之间筑设标示物,但朝方施工时违背穆克登的本意,沿北去的松花江上源——黄花松沟子筑设了石堆、土堆。穆克登碑失踪前位于天池东南约八、九里处,220余年间该碑被屡次从初立位置向中国方向挪移。
第三章:1883年,朝鲜王朝向清王朝提出图们江非中朝界河,海兰河为穆克登碑文中的界河“土门”。1885年,中朝两国进行了勘界与谈判,清方坚持“土门”即为图们江,朝方改称黄花松沟子为“土门”界河。两国对长白山中朝边界情况做了详细勘查,但界谈未取得一致结论,对“土门”为何水未达成共识。
第四章:1885年界谈后,朝方自行放弃了“土门”非图们江的观点,承认中朝两国原本就以图们江为界河的事实。1887年,双方进行了第二次界谈,讨论图们江上游地段以何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之分界。清方主张以石乙水分界,朝方主张以红土山水分界,谈判始终未达成一致,最后朝方提出听由清光绪帝裁决。光绪帝命以石乙水分界,朝方仍持异议。1897年之后,朝方又重新提出“土门”非图们江,只因无法自圆其说,最终不得不放弃。
结论:通过详细考证,论说本文主要观点。15世纪中叶之后,大致上以图们江为习惯边界线、长白山以南尚有中国领土;穆克登查边前,三江口以东地段以图们江主河段为界,三江口以西的图们江上游地段界限未明:1712年穆克登确定以小红丹水为界;“丁亥”界谈后光绪帝裁决以石乙水为界;1909年《间岛协约》约定仍以石乙水为界;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朝两国确定以红土山水为界,并将长白山天池一分为二。这一过程中,朝鲜领土不断向北方拓展,中国领土则一再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