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力流动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象,也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数次大规模人口流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1-1985、1991-1995与2000年以后均出现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与此同时,流动方式由延续上百年的南北流动转变为由中西部农业省份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此外,随着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也出现分化,东部地区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拉大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目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果非常多,但由于采用方法与数据不同,得出的结论差别比较大,劳动力流动到底是扩大还是缩小地区差距,现有研究并没有一致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怎样进行决策,家庭禀赋在决策过程中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其次,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扩大还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与规律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迁移规模在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净迁入,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劳动力净迁出;东部地区省份人口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并根据迁移人口数据估算出劳动力流动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分解公式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按照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差异分解,结果表明1978-2010年间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为0.268-0.356,人均GDP基尼系数呈倒N型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间差距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各省份间差距是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其次,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构建农村劳动力流动形成微观决策模型,从家庭决策角度分析家庭禀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农村家庭劳动力省内流动与跨省流动决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家庭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概率将增加3.5倍,而人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外出务工概率较低;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负向影响,但在有成员外出的家庭中,社会资本越丰富家庭成员跨省流动概率将越大;经济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产生收入效应,家庭经济资本越丰富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越低;但自然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产生替代效应,将对劳动力流动产生正向影响;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最后,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依据新经济地理学“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经济发展差距”分析框架构建经济收敛模型,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呈现收敛状态,其中1995-200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绝对收敛,但收敛效果不太明显,而在2005-2010年间存在相对较明显的绝对收敛;此外,劳动力流动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先扩大后缩小的作用,即在1995-2000年间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不收敛,劳动力流动将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但在2005-2010年间劳动力流动起到收敛作用,劳动力流动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