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了3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形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多层次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交往国际化、网络普及化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也变得复杂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单纯依靠显性德育方式自然是很难获得理想的德育效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的道德滑坡现象几乎是社会的共识。究其原因可以从受教育者特点、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基于药家鑫案的思考:在中学和大学里曾获得许多各类奖状、同学的榜样,这样的一个人却是一个歹毒的杀人犯,还有社会上一些高分低德的现象。显然,中学以显性德育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方式相对于自主意识日渐觉醒的中学生而言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佳绩,变得苍白无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中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国内学者做了大量关于学生德育实效性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同时,有的学者在美国学者杰克逊提出的隐性课程的基础上针对隐性德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中学隐性德育是指的是教育者按照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和标准,遵循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的利用中学校园内甚至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内容和条件,间接地作用于中学生,使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意志的德育方式。本文在国家有关中学生德育文件精神的引导下,灵活采用中学教育学、德育学等相关的学科理论,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学隐性德育这一新问题。本文一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阐明中学隐性德育的概念,接着分析了中学隐性德育的特征:开放性和主体性、潜蕴性和主动性、德育性和素质性、中长期的预期性和引导性。第二部分,讨论了中学隐性德育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中学隐性德育的多种功能。隐性德育可以利用中学生的不同生活空间,从各种角度、侧面影响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及行为。同时,也能避免中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另外,还能与显性教育实现互补、相互强化和促进,增强德育实效。第三部分,研究了充分发挥中学隐性德育功能的多种对策:1.积极营造、利用中学校园内的隐性德育资源。2.强化教育者的德育观,提高隐性德育的主动性。3.重视教育者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增强中学隐性德育的功能。4.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的有效结合,努力实现其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