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阶梯边缘地带。本市的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貌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为重庆市的国土整治与规划、农业区划和其他有关生产、教学、科研单位提供喀斯特地貌方面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重庆市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研究。初步结论有:(1)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形态的综合反映。它同其他地貌一样,都是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产物。因此,本文对喀斯特地貌的分类采用成因—形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我们将重庆喀斯特地貌分类作三级划分。第一级为成因分类。按形成该地貌类型的主导营力的不同和组成地质体的物质基础的不同作一级类型划分。第二级为形态分类。以形态组合(正负地形组合)特征为具体指标,划分出二级类型。第三级由各种岩溶个体形态组成。它们规模不大,空间分布上基本是呈星点状、线状或很小面状的形式,而不具区域性分布特征。(2)重庆喀斯特地貌组合的特点:一是喀斯特地貌组合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二是喀斯特地貌组合受地质构造及地表物质差异控制显著,区域分异明显。(3)通过分析本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岩性、海拔等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影响和野外对地貌形态的实地考查,本文把重庆市喀斯特地貌划分为四个喀斯特地貌区,分别为:渝西北非喀斯特地貌区(Ⅰ)、渝中槽谷型喀斯山地区(Ⅱ)、渝东南峡谷型喀斯特山地区(Ⅲ)、渝东北层状构造喀斯特山地区(Ⅳ)。(4)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①自白垩纪燕山运动至第四纪初,因地壳不等量间歇性抬升结果,大巴山和三峡地区发育有四级夷平面,其余地区为三级;②就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而言,以大巴山最大,其次为金佛山一七曜山及三峡地区,并向长江谷地倾斜;③长江左侧地区,第三级夷平面形成之后,长江右岸地区向斜地区纵、横顺向河及次生谷仍异常发育,侵蚀强烈,故背斜成山,向斜为丘陵谷地,相问有序排列,形成平行岭谷地貌组合。长江右侧地区,夷平面多属倒置台状山地,这主要是由于夷平面张性裂隙发育,导致背斜谷袭夺次成谷,水量增大,侵蚀加强,故形成向斜构造台地或山地的倒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