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脑成像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获取大脑的各种数据提供了影像学工具。静息态MRI和弥散张量成像方面的技术为脑连接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利用分频段低频振荡幅度(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方法以及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纤维追踪技术,分别研究右侧偏头痛患者功能和结构异常,为右侧偏头痛患者在功能和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提供了证据,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临床脑疾病中,从系统水平层面探测脑疾病的内在病理生理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下两个部分:1、利用分频段低频振荡幅度的方法来研究偏头痛患者的功能磁共振图像在全脑范围内与正常被试的差异。结果表明偏头痛患者:(1)在slow-5频段未发现ALFF值有显著差异的区域;(2)在slow-4频段,ALFF值在左侧额下回降低;(3)在slow-3频段,ALFF值在右侧距状裂、右侧楔状叶及左侧枕中回升高,在右侧额中回降低;(4)在slow-2频段,ALFF值在右侧颞下回升高;而在右侧扣带回中部及右侧辅助运动区降低。与VAS、MoCA评分及病程、发作频率无相关性。首次探究偏头痛患者在slow-2及slow-3频段脑区的异常,我们推测右侧偏头痛患者这些区域的静息态异常可能与疼痛处理的结构和功能障碍有关。我们的结果为静息态下特定区域提供局部功能特征,也可能为偏头痛患者提供潜在的诊断信息和治疗策略。2、首先利用ICA分离默认网络,然后利用DTI追踪技术得到默认网络内的纤维连接,只对这样的连接做统计:在每组内有75%的被试存在该连接。结果发现只存在以下三种连接,即左侧角回--扣带回后部(AG_L--PCC),右侧角回--扣带回后部(AG_R--PCC),以及内侧前额叶--扣带回后部(MPFC--PCC)。发现右侧偏头痛患者AG_R--PCC连接纤维束FA值具有显著差异,与VAS、MoCA评分和病程、发作频率无相关性。我们推测可能是疾病程度时间较短,患者的疼痛强度不强导致我们未能发现它们与默认网络的相关性,但仍会为偏头痛患者发病机制和偏头痛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