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始终是各国政府关注的最重要的公共事业,是政府公共开支中的重头之一。国家作为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应努力体现教育的公益性。追求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均衡化,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机会均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平等的必要条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均衡是否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这种“外延式”的均衡真的能够解决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吗?基于此,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并走访了部分中小学,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运用访谈、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外延式”均衡与“内涵式”均衡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调查与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始认识是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保证学校的办学条件的差距相对减小。经过努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成绩和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这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效。由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乃至社会认同的差异,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一所好学校并不单单是一幢新楼、也不是光有几个好教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均衡发展的深刻内涵,更加关注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的提高。如果将人文精神、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科研能力作为教育的软实力,那么这种“软实力”正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倾注精力加强的内涵建设。因此在关注教育均衡时更应着眼于学校内涵建设的均衡发展。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解释了何为内涵均衡,交待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等,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述评。第二部分是有关基础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论述。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及演变趋势以及对“均衡”的反思和重构两方面进行了描述,指出在均衡发展方面除了加大投入,进行“外延式”均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内涵均衡的发展。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文本搜集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基础教育内涵均衡目前面临的以及需要探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思考影响内涵均衡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第四部分是在对内涵建设不均衡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提出促使内涵均衡发展的优化策略:意识层面——强化内涵均衡发展意识;文化层面——推进内涵均衡文化建设;操作层面——探讨内涵均衡实施途径,比如: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开展校本研修以及评价体制如何优化等等。第五部分是关于基础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未来展望。提出基础教育内涵均衡未来发展方向以及需考虑的问题,要处理好教师留存机制与教师流动机制的关系;教育硬资源与软资源的关系;均衡与优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