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保护是关系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黑土地之乡的称号,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优质耕地99.2%集中在东部地区,但是87.6%的耕地依然没有灌溉设施,农业经营基础条件仍需完善。2006-2017年间,吉林省的耕地面积虽有波动但整体处在可控的状态,2017年末的耕地面积为580.17万公顷,与2013年的700.07万公顷相比减少了119.9万公顷,但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15.22万公顷,具体变化过程可分为2006-2013年的稳步增长阶段、2014-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2017年开始的再次下降阶段三个时期。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承担着商品粮输出的重要任务,在省内城市化建设用地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加,对耕地非农化问题的关注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了验证吉林省耕地非农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合理的引导对策,本文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从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政策机制因素三个方面选取了模型分析指标,结合2006-2017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及有关公告中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选取的模型分析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土地比较收益、城市化水平、地方土地财政比重对吉林省耕地面积的变化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城市与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多举措保障地方政府的财力需求,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破解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与政绩困局;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合理评估耕地价值,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健全耕地保护机制等措施,对吉林省耕地非农化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吉林省耕地面积的稳定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