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发病1~3周的97例AMI患者和6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详细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获取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以及HRT的三个参数: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AMI组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分为AMI合并心衰组(KillipⅡ~Ⅳ级)和AMI非合并心衰组(KillipⅠ级);以及根据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分为AMI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AMI组间及AMI组内高、低危亚组之间HRT等指标的差异。随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事件是患者再发心脏事件(心肌再梗死、再发心绞痛入院、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AMI事件组与AMI非事件组。根据既往危险分层界定点设定高危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判HRT等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1)AMI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TT、TO高于对照组,TS值低于对照组(P<0.05);(2)AMI合并心衰组TS明显低于非合并心衰组(P<0.05);AMI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T高于非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S低于非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3)共随访患者93例,平均随访(19.20±11.97)个月,再发心脏事件者20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5例,再发心绞痛入院9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心脏性猝死3例;无再发心脏事件者73例。事件组TT、TO高于非事件组,TS低于非事件组(P<0.05),事件组HRT较非事件组明显减弱;(4)TO、TS与年龄、平均心率相关,与SDNN、LVEF不相关,TT与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梗史、LVEF、TS、TT、TO与TS结合及TT与TO、TS结合七个变量是AMI后心脏事件再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心梗史、LVEF、TS、TO与TS结合以及TT与TO、TS结合与再发心脏事件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表明,TT与TO、TS结合时优势比最强(OR_单=8.632;OR_多=6.133,P<0.01)。结论HRT在AMI组和对照组及AMI组内高、低危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且尤以TT和TS差异显著;TT测量时不受年龄、平均心率等因素影响,当以TT的中位数9作为危险分层界定点时,TT与终点事件的发生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证明TT与TO、TS结合对AMI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强,HRT可作为AMI后再发心脏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