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措施对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to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来源丰富、数量巨大,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有机资源。传统的作物秸秆处理方法是焚烧还田,但露天焚烧不仅污染空气,还对人身和交通安全具有潜在的危害。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关键难题。秸秆粉碎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养分含量的有效手段。但还田后不适当栽培管理会导致还原性有毒物质的累积,幼苗生长不良,造成僵苗,甚至减产。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栽插方式、水分和肥料管理对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明确秸秆还田下水稻僵苗的生理机制及其栽培调控途径,为解决水稻僵苗的农艺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栽插方式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在常规手栽和机插栽培下,秸秆还田后水稻幼苗均表现为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茎蘖数、株高降低;同时,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活力降低,分别较对照减少12.8%、18.1%、9.4%、22.9%和16.0%。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与常规手栽相比,机插水稻幼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茎蘖数和株高显著降低;幼苗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活力降低64.6%和27.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活力减弱,可能是秸杆还田条件下机插水稻僵苗发生较为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2)明确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水分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淹水和露田下,秸秆还田后水稻幼苗均表现为茎蘖数、地上部氮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分别较对照降低9.0%、14.2%和19.4%。秸秆还田条件下,与淹水处理相比,露田处理水稻幼苗茎蘖数和地上部氮含量增加;至栽后15~20d,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增加20.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增强,是苗期露田缓解僵苗的一个机制。(3)明确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在不施氮和施氮下,秸秆还田后水稻幼苗均表现为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茎蘖数、地上部氮含量、株高降低;同时,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和地下部氮含量降低,分别较对照降低21.1%、17.4%、15.9%、9.7%、8.1%、26.6%和13.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秸秆还田条件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水稻幼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茎蘖数、地上部氮含量和株高显著增加。水稻幼苗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和地下部氮含量分别增加86.1%、45.0%和29.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高氮下,增加分蘖肥比例提高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增加水稻幼苗茎蘖数和干物质积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增加地下部氮含量,可能是施氮缓解水稻僵苗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N_2O具有较强的增温潜势,是旱区农田土壤排放的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控制农田N_2O排放对缓解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沟垄集雨种植以推进旱作农田作物生产力的极大优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旱区主要的节水技术。本研究以旱地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将沟垄集雨种植(P)和平作(C)分别与不施肥(T1)、尿素基施(T2)、尿素基施加追施(T3)、缓释肥基施(T4)四种施肥模式结合,研究沟垄集雨种植和氮肥对春玉米田土壤N_2
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遗传学研究及育种的基础。本研究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贵州省不同推广年代(50-90年代)品种和省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贵州省小麦种质的遗传多
低温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而机械损伤是作物在田间生产中的一种常见非生物胁迫。因此,探究机械损伤对小麦叶片抗冻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