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特征是理性主义的大行其道。在蛮横、专制的理性主义的指引下,一切非理性成分都遭到无情的拒斥。人的整体性丧失,堕落成为一种纯粹工具性的存在;校园生活从人的整体生活中脱离,成为“未来生活的预备”;教学与课程分离,成为一种单纯的手段,成为对各种教学技术与方法的无止境的追求……而课程,作为历史进程中各种知识的汇聚体,宛若一幅蓝图,规定着人发展的方向与可能性,这种课程,我们称之为“蓝本”课程。它以无庸置疑的确定性呈现各种知识。人们设想通过这些确定的内容与相应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按照固定的规格与方向发展。在这种课程中,教师掌握着知识的全部,掌握着确定的答案,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体;它强调了教育者之于课程的主体性,却没有认可受教育者对课程的主体性,它强调了知识的逻辑性与规范性,却无法体现知识对于学生当下生活的意义。 但我们正处于一个转型的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与社会的信息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迫使我们每一个人以更大的变化去适应。它呼唤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地球时代的新价值观;它要求抛弃纯粹的科技理性,而树立一种融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于一体的生活理性;它强调应该培养一种新人,这种人之“新”不在于他认识与控制世界的能力, 而在于他独特的精神构架与交往合作能力。“文本”课程正是应这一时代的要求而提出的。“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结构,其意义不是既定不变,而是不断创生的,是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之间经过不断的交流与对话而创生的。“文本”课程强调个人的体验,每个人都可以因其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创生不同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于自身的精神构架中,构建独特的整体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失败者,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从“蓝本”课程观到“文本”课程观,不仅是一种观念上的转换,它必须在课程研究的全过程中,在课程开发,课程教学乃至课程评价中得到体现。(一)课程开发。传统的课程开发由课程专家负责编制课程,而教师和学生则负责执行课程计划和接受课程内容。“文本”课程观则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师通过教学,通过对课程的选择、改编与新编来进行参与,学生则以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参与到对课程的体验和重构当中。(二)课程教学。教学与课程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双方互为主体,彼此尊重,他们之间呈现一种新型的“我一一你”关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合作的游戏,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整体精神共同参与的游戏。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享受着游戏本身带来的快乐,从而体味个人生命成长的愉悦。教学是课程意义创生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为获得知识意义、从而不断创生课程而共同努力的过程。(三)课程评价。评价不只是一种区分和选择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关于文本与对话的反思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