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失眠障碍亦称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是指在没有特定的身体、精神或物质原因的情况下,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可伴或不伴有白天功能明显受损睡眠障碍疾病,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有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有高达10%-31%睡眠障碍患病率存在,就国内而言,也有8.2%-13.4%睡眠障碍患病率存在于成年人中,且这个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因而失眠障碍逐步成为全球竞相关注的热点,并从表面的症状学向更深层次的病理层面延伸。失眠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有关失眠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神经生物因素对其具有关键作用。失眠障碍的影像学研究既往多集中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glucos,FDG),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观察的重点侧重于由失眠障碍造成的神经功能、甚至于结构损伤的研究,比较而言,却缺乏关于基础病理层面的失眠影响的生物学改变研究。失眠障碍是心理及躯体疾病中极为常见的共病疾病之一,尤其是抑郁症,失眠障碍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失眠与抑郁症两者的交互机制尚不清楚,但现在普遍认为失眠症状与抑郁症状是一种双向关系。杏仁核是情绪调节的重要脑区,以往fMRI研究发现失眠障碍患者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异常,提示失眠障碍患者的情绪环路异常,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杏仁核在失眠障碍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11C标记多巴胺受体拮抗剂11C-Raclopride(雷氯必利)行PET/CT专门针对失眠障碍患者显像,直接观察并定量分析失眠障碍患者脑内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改变,专门就患者存在的
为学改变与脑内的表达的多巴胺受体水平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探讨失眠障碍患者脑内多巴胺递质系统改变及其与行为学的改变特点,为失眠障碍患者的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方法:
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25例(女18例,男7例,中位年龄47.34.3±7.87岁)作为实验组,另招募健康志愿者25例(女16例,男9例,中位年龄43.83±8.52岁)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λ2=0.183,p=0.356)、年龄(t=1.371,p=0.2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试者均与入组及排除标准相符合。
检查方法:检查前半月受试者停服含酒精等食物,保持平时休息习惯,首先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sion scale)、瞬时记忆、图形记忆等量表采集,之后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随后应用Siemens Prisma3.0T MR,64通道头线圈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检查,采集结构像及3DT1功能磁共振数据,最后使用Discovery TM VCT PET/CT扫描仪进行脑11C-雷氯必利(11C-Raclopride)PET/CT检查,先采CT数据,后行PET发射采集,随后对数据进行衰减校正,完成数据采集,最后分别对正常志愿者和25例未经治疗的失眠障碍患者行多导睡眠图、行为学资料、头部11C-Raclopride PET/CT、fMRI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数据处理:PET数据和3DT1功能磁共振处理数据基于MATLAB分子MIAKAT(影像动态分析工具箱,Molecular Imaging And Kinetic Analysis Toolbox,),分别进行提取、分割、校正、勾画感兴趣区等处理,通过对模型技术的综合计算,得到每个被试的局部或全脑的参数图、ROI时间-放射性曲线及ROI受体结合力(Non-Displayable Binding Potential,BPND)值。
统计分析:实验组及志愿者组间左右两侧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存在的差异性受体结合力,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受体结合力(同侧)的差异均应用SPSS20.0软件比较,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受体结合力同瞬时记忆量表、图形记忆量表、HAMD抑郁量表评分应用Pearson行相关分析(P<0.05)。
结果:
1.实验组同对照组瞬时记忆(t=-5.666,p=0.035)、图形记忆(t=-3.112,p=0.028)、HAMD(t=11.852,p=0.005)、PSQI(t=14.231,p=0.015)得分差异性显著。
2.实验组左、右两侧尾状核(t=0.089,p=0.996)、壳核(t=0.956,p=0.685)及杏仁核(t=0.654,p=0.925)、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相比较差异性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3.对照组左、右两侧尾状核(t=0.356,p=0.896)、壳核(Z=-1.185,p=0.361)、杏仁核(Z=-0.582,p=0.751)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双侧尾状核(左侧:t=-2.958,P=0.023、右侧:Z=-0.986,p=0.021)、双侧杏仁核(左侧:t=-2.584、p=0.052右侧:t=-2.632、p=0.032)及右侧壳核(Z=-2.898、p=0.021)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均显示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左侧壳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931、p=0.452)。
5.实验组双侧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与临床量表得分相关性分析:
失眠病程与双侧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BPND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56、-0.823;p=0.004、0.015;r=-0.925、-0.861;p=0.005、0.008;r=-0.763、-0.821;p=0.006、0.009)。
PSQI量表得分与双侧尾状核、壳核BPND存在中度负相关(r=-0.563、-0.627,p=0.005、p=0.007;r=-0.655、-0.638,p=0.004、0.006),与左侧杏仁核BPND存在低度负相关(r=-0.368,p=0.233)。
HAMD量表得分与双侧杏仁核BPND存在中度负相关(r=-0.587、-0.612,p=0.007、0.005),与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BPND存在低度负相关(r=-0.379,p=0.015;r=-0.392,p=0.025)。
实验组图形记忆、瞬时记忆得分与双侧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1.失眠障碍患者多巴胺神经通路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存在异常,提示失眠障碍患者脑内存在多巴胺神经递质改变。
2.失眠障碍患者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减低与其病程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失眠障碍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异常在失眠障碍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多巴胺D2受体异常可能是失眠障碍重发病的神经分子机制之一。
3.失眠障碍患者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改变与PSQI量表得分及HAMD量表得分存在一定负相关,提示睡眠障碍与抑郁症可能存在相似的神经分子学机制。
失眠障碍亦称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是指在没有特定的身体、精神或物质原因的情况下,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可伴或不伴有白天功能明显受损睡眠障碍疾病,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有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有高达10%-31%睡眠障碍患病率存在,就国内而言,也有8.2%-13.4%睡眠障碍患病率存在于成年人中,且这个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因而失眠障碍逐步成为全球竞相关注的热点,并从表面的症状学向更深层次的病理层面延伸。失眠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有关失眠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神经生物因素对其具有关键作用。失眠障碍的影像学研究既往多集中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glucos,FDG),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观察的重点侧重于由失眠障碍造成的神经功能、甚至于结构损伤的研究,比较而言,却缺乏关于基础病理层面的失眠影响的生物学改变研究。失眠障碍是心理及躯体疾病中极为常见的共病疾病之一,尤其是抑郁症,失眠障碍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失眠与抑郁症两者的交互机制尚不清楚,但现在普遍认为失眠症状与抑郁症状是一种双向关系。杏仁核是情绪调节的重要脑区,以往fMRI研究发现失眠障碍患者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异常,提示失眠障碍患者的情绪环路异常,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杏仁核在失眠障碍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11C标记多巴胺受体拮抗剂11C-Raclopride(雷氯必利)行PET/CT专门针对失眠障碍患者显像,直接观察并定量分析失眠障碍患者脑内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改变,专门就患者存在的
为学改变与脑内的表达的多巴胺受体水平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探讨失眠障碍患者脑内多巴胺递质系统改变及其与行为学的改变特点,为失眠障碍患者的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方法:
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25例(女18例,男7例,中位年龄47.34.3±7.87岁)作为实验组,另招募健康志愿者25例(女16例,男9例,中位年龄43.83±8.52岁)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λ2=0.183,p=0.356)、年龄(t=1.371,p=0.2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试者均与入组及排除标准相符合。
检查方法:检查前半月受试者停服含酒精等食物,保持平时休息习惯,首先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sion scale)、瞬时记忆、图形记忆等量表采集,之后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随后应用Siemens Prisma3.0T MR,64通道头线圈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检查,采集结构像及3DT1功能磁共振数据,最后使用Discovery TM VCT PET/CT扫描仪进行脑11C-雷氯必利(11C-Raclopride)PET/CT检查,先采CT数据,后行PET发射采集,随后对数据进行衰减校正,完成数据采集,最后分别对正常志愿者和25例未经治疗的失眠障碍患者行多导睡眠图、行为学资料、头部11C-Raclopride PET/CT、fMRI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数据处理:PET数据和3DT1功能磁共振处理数据基于MATLAB分子MIAKAT(影像动态分析工具箱,Molecular Imaging And Kinetic Analysis Toolbox,),分别进行提取、分割、校正、勾画感兴趣区等处理,通过对模型技术的综合计算,得到每个被试的局部或全脑的参数图、ROI时间-放射性曲线及ROI受体结合力(Non-Displayable Binding Potential,BPND)值。
统计分析:实验组及志愿者组间左右两侧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存在的差异性受体结合力,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受体结合力(同侧)的差异均应用SPSS20.0软件比较,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受体结合力同瞬时记忆量表、图形记忆量表、HAMD抑郁量表评分应用Pearson行相关分析(P<0.05)。
结果:
1.实验组同对照组瞬时记忆(t=-5.666,p=0.035)、图形记忆(t=-3.112,p=0.028)、HAMD(t=11.852,p=0.005)、PSQI(t=14.231,p=0.015)得分差异性显著。
2.实验组左、右两侧尾状核(t=0.089,p=0.996)、壳核(t=0.956,p=0.685)及杏仁核(t=0.654,p=0.925)、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相比较差异性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3.对照组左、右两侧尾状核(t=0.356,p=0.896)、壳核(Z=-1.185,p=0.361)、杏仁核(Z=-0.582,p=0.751)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双侧尾状核(左侧:t=-2.958,P=0.023、右侧:Z=-0.986,p=0.021)、双侧杏仁核(左侧:t=-2.584、p=0.052右侧:t=-2.632、p=0.032)及右侧壳核(Z=-2.898、p=0.021)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均显示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左侧壳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931、p=0.452)。
5.实验组双侧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与临床量表得分相关性分析:
失眠病程与双侧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BPND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56、-0.823;p=0.004、0.015;r=-0.925、-0.861;p=0.005、0.008;r=-0.763、-0.821;p=0.006、0.009)。
PSQI量表得分与双侧尾状核、壳核BPND存在中度负相关(r=-0.563、-0.627,p=0.005、p=0.007;r=-0.655、-0.638,p=0.004、0.006),与左侧杏仁核BPND存在低度负相关(r=-0.368,p=0.233)。
HAMD量表得分与双侧杏仁核BPND存在中度负相关(r=-0.587、-0.612,p=0.007、0.005),与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BPND存在低度负相关(r=-0.379,p=0.015;r=-0.392,p=0.025)。
实验组图形记忆、瞬时记忆得分与双侧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1.失眠障碍患者多巴胺神经通路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存在异常,提示失眠障碍患者脑内存在多巴胺神经递质改变。
2.失眠障碍患者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减低与其病程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失眠障碍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异常在失眠障碍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多巴胺D2受体异常可能是失眠障碍重发病的神经分子机制之一。
3.失眠障碍患者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改变与PSQI量表得分及HAMD量表得分存在一定负相关,提示睡眠障碍与抑郁症可能存在相似的神经分子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