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比较分析等方法,以2009年天津男篮亚锦赛、2010年土耳其男篮世锦赛、2011年武汉男篮亚锦赛、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3年马尼拉男篮亚锦赛、2014年武汉亚洲杯、2014年仁川亚运会七次比赛为平台,对中国男子篮球队的替补、后卫、年轻运动员群体与国际、洲际强队的差距进行分析。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中国队与强队的技术指标进行加工处理,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剖析替补、后卫、年轻运动员三个群体与强队间存在的差距;以此为基础,运用专家问卷法,对中国男篮与强队群体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及因素分析。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缩小群体差距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男篮土耳其世锦赛替补队员场均上场时间低于八强队。此外,两次国际大赛替补、后卫及年轻队员群体的场均上场时间均高于八强队。中国男篮替补、后卫、年轻队员在得分、篮板、助攻、抢断四项统计值的各项上均低于八强队值。土耳其世锦赛中国男篮替补队员的场均得分指标、助攻指标、伦敦奥运会后卫运动员助攻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差异。2.中国男篮与亚洲强队比较可见,天津亚锦赛和武汉亚锦赛中国男篮替补队员场均上场时间均低于强队,马尼拉亚锦赛高于强队。三次亚锦赛中国替补与后卫运动员在得分与助攻两项指标上均低于八强队。其中,天津亚锦赛替补队员得分指标、后卫队员助攻指标,武汉亚锦赛替补队员失误指标均与强队有显著性差异。3.三次洲际大赛中国男篮与四强球队的替补、后卫、年轻队员的对比上,中国男篮三次大赛中对总得分(因变量)的贡献从大到小的相关技术统计指标(自变量)的排序依次是:助攻、篮板、失误、抢断。三次大赛中四强球队对总得分的贡献从大到小的相关技术统计指标的排序依次是:篮板、助攻、失误、盖帽。4.影响中国男篮群体差距因素依次为:“后备人才培养因子”、“替补运动员因子”、“教练员因子”、“年轻运动员因子”、“科学训练因子”、“后卫因子”、“国家队因子”、“联赛因子”、“选材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