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从1994年开始构思至2011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春尽江南》收官,历时整整17年。在此期间,格非的文学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看重西方的文学理论及创作经验转向看重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价值。因此我们发现“江南三部曲”的创作风格开始从现代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轨道上来。这种风格上的转变加上17年的精细打磨,使“江南三部曲”在学者和读者群体中均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在研读有关格非作品(以与“江南三部曲”为主)的相关学术论文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诸多研究者们精深的见解背后,缺少了对三部曲主人公所真正追求的东西的细致的考察。也就是说研究者们通常先赋予这种追求以“乌托邦”、“桃花源”或者“人面桃花”的名字,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层面和思想层面展开学术思考,这些当然是有各自的道理的,但却遮蔽了这种其中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将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将目光聚焦于“江南三部曲”中主人公对桃花源式社会理想的追求。第一章详细论述“江南”、“乌托邦”、“桃花源”这三个基本命名背后的涵义,通过探讨桃源理想与通常意义上的乌托邦的差异、其对中国传统桃源愿景的继承、在不同时代中所具有的新的变化,逐步厘清三部曲中桃源理想的轮廓及其自身的独特性。第二章主要阐述“江南三部曲”中作者用来塑造“现代桃花源”这一意象时所采用的叙事技巧,尝试从形式上找到深入理解“现代桃花源”这一意象的突破口。第三章主要从中心人物的边缘化和现代桃花源的幻灭解体这两个方面,探讨“现代桃花源”这一意象在精神层面上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