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折变效应是光致折射率变化效应的缩称。其含义是电光材料在光场辐照下,折射率随光强的空间分布而变化。本文根据光折变非线性光学实际应用的需要,对光折变晶体的四波混频、互抽运相位共轭特性及自—互抽运相位共轭共存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基于KNSBN晶体相位共轭特性,研究了两入射光对称入射时,入射位置与自抽运互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的关系,得到在入射光斑、入射角度和入射光强度不变时,自抽运互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都有一最大值,此时对应的两光束的入射位置相对于-c面大约为3.1mm。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入射位置对相位共轭反射率的影响。以上面的互抽运相位共轭实验为基础,进一步对两束入射光的夹角对相位共轭反射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互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依赖于入射夹角,对称入射互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有一最大值,此时对应的两束光的夹角大约为45°,而在非对称入射相位共轭反射率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当两束光之间的夹角超过60°时,相位共轭反射率的值几乎为0。在非线性光耦合理论的基础上,深入严格的推导非对称入射产生互抽运相位共轭光的物理原理,并比较了其与对称入射的关联;基于前面的两入射光最佳入射位置、最佳入射角度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其中一束入射光的功率从而改变入射光功率比,实验研究了无预置光栅和有预置光栅两种情况下,入射光功率比对相位共轭反射率的影响。得到有预置光栅时,总相位共轭反射率和互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在自—互抽运共存期间存在一个极大值,该极大值依赖于入射光功率比。结果表明:自-互抽运相位共轭共存期间,晶体内的自一互抽运相位共轭光路相互交叉覆盖,可相互擦除各自所形成的相位光栅,若仅擦除的是一些噪音光栅,则相位共轭反射率增强,若擦除的是主光栅,则相位共轭反射率降低。研究了一束光光斑尺寸大小对另一束光相位共轭特性的影响,得到一束入射光的自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R随着另一束对称入射光光斑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当原先不变的这束入射光的光斑逐渐变大时,自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R相应的值要比前一个光斑所对应的值大;互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R随着另一束对称入射光光斑的增大而增大,与此同时,当原先不变的这束入射光的光斑逐渐变大时,互抽运相位共轭反射率R相应的值要比入射光前一个光斑所对应的值大,并且增加的幅度逐渐变缓。最后都要趋于一个固定的值;总相位共轭反射率R随着另一束对称入射光光斑的增大而减小,最后都将趋于各自的一个稳定的值。然而若使原先不变的这束入射光的光斑逐渐变大时,总相位共轭反射率R相应的值要比前一个光斑所对应的值大。在非线性光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对互抽运相位共轭的物理机制,以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相位共轭波的产生的条件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分析自抽运一互抽运相位共轭共存的竞争机制,建立竞争共存的理论模型。并且认为自—互抽运相位共轭共存的是入射光强度的分配以及扇开光对自一互抽运光回路的各部分的擦洗,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竞争机制所造成的。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的分析对互抽运相位共轭器实现的在光学图像处理,光外差探测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