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是作物育种的重要基础。对玉米种子进行健康检测可以为玉米种质的安全保存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PDA平板培养法对300份玉米种质携带的真菌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出11个属的真菌,主要是镰孢属、曲霉属、木霉属、毛壳孢属、青霉属、链格孢属、德氏霉属、黑孢霉属等;采用冷冻滤纸法和PDA平板培养法检测了24份玉米生产品种种质,较为常见的真菌是轮枝镰孢、黑曲霉、黄曲霉、稻黑球孢。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ioides是引起玉米穗腐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镰孢菌侵染玉米后,不但可以引起玉米穗腐病,还可以在玉米组织中产生各种镰孢菌毒素。这些毒素对玉米的种质和玉米的食用价值有严重的影响。其中,较重要的镰孢菌毒素有伏马毒素(FB)和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含有这些毒素的玉米籽粒被人畜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同时玉米种子中的毒素还会影响种质的安全保存。本研究选用一对引物Fum5F/Fum5R检测镰孢菌菌株的产生FB毒素的化学型,在产生FB毒素的菌株中能稳定的扩增出845 bp的DNA片段;用3对引物Tri13F/Tri13R、Tri5F/Tri5R、Tox5-1/Tox5-2检测产生DON毒素的轮枝镰孢菌菌株,能较稳定地扩增出799bp、544bp、658bp的DNA片段,引物Tri13F/Tri13R的扩增效果最好。本研究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对轮枝镰孢菌菌株和玉米种质中产生的FB、DON和T-2毒素的化学型进行了检测。检测了不同保存条件下玉米种子中FB、DON的含量,发现毒素在保存过程中受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的影响。种子干燥处理后两种毒素的含量均下降,这两种毒素含量在此后的18个月内增加,但DON毒素含量在24个月时降到最低值。从24个月到36个月之间,毒素含量整体呈降低趋势,但是个别玉米品种的毒素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升高;一直到36个月时,毒素含量才回升到一个稳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