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浙沪城市连绵区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连绵发展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区域。进入21世纪,以日益增长的跨国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潮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将该区域置于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开放经济条件下,全球产业的国际转移、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给该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江浙沪城市连绵区加速经济整合步伐,提高整体优势,吸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国际产业向该区域转移,并发展为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节点是当前该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群体城市研究的文献很多,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对该区域群体城市指称较多(如(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都市带、城市群、城市连绵带等),往往会出现不同学者使用同一概念但内涵却不一致的现象,造成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困惑;研究主要是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角度展开,从空间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出发研究的成果较少,尤其是从综合多学科角度研究的更少;定性描述较多,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较少;研究大多集中在群体城市空间范围的界定、群体城市的特征、形成机制、空间结构与规划等方面,而对群体城市的经济整合、经济一体化并无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鉴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文首先对群体城市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并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的机制、模式以及路径选择。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理清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的意义、内涵和特征;拓展城市发展区域视野,对原来的单核结构进行有序的合理整合,结合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把老化的、不适应新环境要求的城市功能扩散到周边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综合化、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的新兴城镇,为最终形成多核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的机制,探索将跨区域的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对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其经济持续有效的整合提供政策参考与指导;实证分析经济整合对整个区域产生的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效应,为该区域整合发展的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从基础设施、制度、生产要素、产业等各方面提出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的路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确立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的理论基础。对群体城市的相关概念(包括城市密集区、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城市连绵区和城市体系等)和空间经济整合的相关概念(主要有区域经济空间、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整合等)进行界定与辨析,并对空间经济整合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包括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城市体系空间演化理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聚与城市集聚理论等,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及增长方式的变化、以跨国投资为主要方式的产业转移、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等方面对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的影响;探讨了该区域群体城市空间经济发展与整合的现状,指出其经济整合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经济仍未摆脱粗放的发展方式、缺乏适应开放经济条件的整合模式、未形成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行政分割、各自为政导致制度不整合、主导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污染等;对区域内16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确定未来该区域经济整合的核心城市,应用引力模型测算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紧密度,界定该区域空间经济的结构。
第三、利用管理学的SWOT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空间经济整合的基础进行系统地分析。主要包括整合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根据SWOT矩阵提出该连绵区经济整合的战略。指出SO(增长型战略)、WO(扭转型战略)、ST(多种经营战略)是该区域空间经济整合的重点战略,而WT战略是被动性战略,适合于没有区域优势,外部威胁和限制又较大的情况,因此不适合该区域的发展。
第四、对跨地区群体城市经济整合的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及其失灵情况进行分析后,证实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配置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协调是指导未来该区域经济整合的有效机制。并量化分析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相互作用程度,探讨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三者在协调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政府与社会组织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政府通过规制管理可弥补市场缺陷;社会组织可促使市场向组织化、协调化发展。
第五、建立因子模型,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职能分工模式在江浙沪连绵区的应用,探讨了各城市的职能现状;根据梯度推移模式的基本原理与梯度系数的衡量,对该区域经济梯度分布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点轴开发模式的原理,探讨了该区域点轴开发整合模式的适用性;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多核心网络化的整合模式,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多核心网络化模式的原因,从多核心培养、发展轴延伸、地级市与县级市的互动等方面构建了多核心网络化的整合模式。
第六、检验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的长期增长与利益分配效应。以Romer(1990)的知识驱动模型为基础,理论分析了相同类型城市和不同类型城市经济整合的长期增长效应和利益分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整合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利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方法对其经济整合的利益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为该区域经济整合的持续性提供了依据。通过检验得出结论认为: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具有持续性,通过整合,该区域有望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第七、根据以上分析,并针对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制度、生产要素、产业、产品市场等方面提出该区域经济整合的战略与对策措施。
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城市集中区、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连绵区分别代表群体城市的不同演化阶段,城市连绵区是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推动了群体城市在其地域空间的连绵式发展,增加了城市连绵区内外的经济联系。
其次,整合机制的构建是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的突破点,经济全球化会削弱区域垄断式竞争,加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建立江浙沪城市连绵区经济整合机制要充分进行市场和政府行为的有效结合,并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使市场和政府利益取向一致。
第三,未来该区域应在“一核两翼、两主轴、两副轴”经济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各城市职能分工,发展多核心网络化的整合模式。
最后,从长远看,江浙沪城市连绵区应以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为导向,面向东南亚和南亚乃至全球区域,着眼于完善产业配套链、升级和整合优势产业及现代产业集群,实现内部经济一体化,同时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广泛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合作,最终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