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雷暴天气往往伴随强降水、冰雹、雷电等剧烈天气过程。短时强降水极易导致洪涝灾害及地质灾害。冰雹因其突发性强,生命史短,对工农业生产及人身安全具有严重威胁。作为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雷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态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的天气现象。雷电发生的随机性及其成灾的迅速性使得电力、航空航天、化工、保险业、建筑业、旅游景区等各部门对雷电监测和预警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利用现有各种观测资料分析研究雷暴活动、掌握雷暴的活动规律可以为雷暴预报预警工作提供相应参考,而对雷暴活动作出准确预报则可以趋利避害,将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尽量减小。可见做好雷暴预警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首先利用1978-2007a辽宁地区59个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寻找本地区雷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辽宁地区雷暴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从东、西部山区向中部丘陵、平原及沿海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其次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闪电定位仪资料,得出辽宁地区地闪活动月变化呈单峰形,与辽宁地区雷暴日的月分布规律相吻合。从2007年至2010年,辽宁地区地闪发生的次数先缓增后骤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辽宁地区雷暴活动规律分析结果相一致。但两种资料最大值分布有所差异,分析其原因,并用2007-2010年的全省雷击灾害情况进行校验,发现灾害分布与雷电分布规律较吻合。按照辽宁省决策灾情查询系统与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资料查询系统灾情中描述有暴雨、短时雷雨大风、冰雹过程为标准,对全省2004-2010a的强雷暴天气过程中多普勒雷达与闪电定位仪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两种资料在强雷暴天气过程中的预警作用,并筛选出辽宁地区雷暴预报预警指标:回波强度>40dBz、0℃层>4500m、8000m<-20℃层<8500m做为预报短时暴雨的指标;回波强度>40dBz、垂直液态水含量>35kg/m2、0℃层<3000m、4500m<-20℃层<5500m为预报冰雹的指标。最大回波顶高度的变化与总闪频数有较好对应。以2007年7月8日、2008年8月8日、2008年6月7日辽宁地区强雷暴天气过程为例,对辽宁雷暴天气预警指标进行实效检验,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