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社会,地方力量在地方社会建构中起主导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具有自主、自治的权力。地方社会的教育就是以一套适应乡土生活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塑造乡里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地方文化整合在一起,是地方社会再生产和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力图通过传播有利于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达到改造地方、巩固政权的目的。在国家的规划下,乡村大力兴办学校。清朝初年的统治者延续了这一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国家逐渐以乡村小学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教育。但回溯历史,这远非一个线性过程。乡村小学的确立乃是地方力量与国家冲突、妥协和联盟的产物。 当下,“面向现代化”的乡村小学教育,实际上扮演着传播主流文化,体现、实现国家意志的角色。教师、学生、教科书乃至课堂中的文化传承都被打上“国家”的烙印。 与此同时,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萎缩,濒临灭绝。在文化日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应该谋求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实现这一转变正如已经发生的变迁一样,有赖于国家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调整和二者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