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由于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肌损伤(冠脉供血不足、血液动力负荷过重、心肌梗死等),引起心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目前认为,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另外,心衰是一种不可逆性的疾病,一旦开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伤,临床处于稳定期,仍可自身不断加重。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侯群,是由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而来,发病率高,且终末期心衰患者与恶性肿瘤患者5年内存活率相仿。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致使心房失去原来规则而有序的运动,进而出现快而无序的颤动波,其病理生理特点为心房结构及功能紊乱,使得心房不能有效的收缩及舒张,从而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左房的附壁血栓的形成。近年来研究表明,AF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逐年上升。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两者即互为因果,又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中成药稳心颗粒具有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在稳心颗粒中,党参、甘松、黄精、三七等的合用来治疗房颤,从而达到预期的功效—活血化瘀,定悸复脉,益气养阴,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后,在抗心律失常作用方面,与西药相比,稳心颗粒与西药的疗效相当,有毒副作用小的优势,现已在临床上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得到广泛应用。本实验拟通过观察稳心颗粒协同替米沙坦等西药综合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结构重构、电重构的影响和临床疗效,评价稳心颗粒协同替米沙坦等西药综合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64例心衰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稳心颗粒协同替米沙坦+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替米沙坦+常规治疗组),每组各32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心衰的等级(Ⅱ级~Ⅲ级)、年龄和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般生理状态基本相同,两组均使用相应基础疾病药物常规治疗,疗程1个月,病情变化时随时就诊,记录患者的心率、症状、体征,进行心脏超声、BNP、肝功能、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前稳心颗粒协同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的静息心率水平86.87±8.59/86.45±9.76(次/min)(P>0.05);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患者的静息心率水平,且稳心颗粒组降低静息心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75.62±8.77/80.39±6.58(次/min)(P<0.05)。2.治疗前稳心颗粒协同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的LVEF、LVEDV、 LVESV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均可升高患者的LVEF,降低LVEDV、LVESV水平,且稳心颗粒组升高患者LVEF59.07±6.36/49.78±5.76(%)(P<0.05),降低LVEDV46.37±5.09/59.10±5.08(mm)、LVESV44.59±5.87/47.05±3.57(mm)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P<0.05)。3.治疗前稳心颗粒协同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的六分钟步行试验、BNP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均可提高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降低BNP水平,且稳心颗粒组提高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400.16±10.58/308.58±30.87(m)、降低BNP1362±79.08/1724±64.31(pg/ml)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P<0.05)。4.治疗前稳心颗粒协同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的Pmax、Pd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患者的Pmax、Pd水平,且稳心颗粒组降低患者Pmax114.17±6.2/119.57±5.3(ms)、Pd42.6±±8.4/46.7±5.9(ms)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P<0.05)。5.本实验的疗效不受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影响,提示该药适用于年龄、性别、病情不同的患者。6.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后的肝肾功能检查检测均无异常,提示该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稳心颗粒协同常规治疗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和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活动耐量,抑制心室重塑,明显改善左房内径,降低心率,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并无肝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