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06年,随着对外资银行所有限制性措施的取消,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经过20多年改革,但其成效却一直不大,还存在行政干预严重、所有者缺位、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财务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银行经营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改革仅仅停留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以及处置不良资产的浅层面上,而没有触及银行产权改革和管理体制变革这一深层次问题。为了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高效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就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和必然选择,这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致力于对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应该建立怎样的产权?应该建立怎样的治理结构?应该建立怎样的治理机制?”等问题作出回答。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公司治理的定义、内涵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两个方面论述了公司治理理论,为后面几个部分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分别对美英和日德两种银行治理模式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对比,以期在构建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时借鉴它们各自的优点。 第三部分简要回顾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及其治理模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