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美国发生的安然、世界通讯等系列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各国监管部门开始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自身及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下,逐步建立起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08年,我国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年,《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开始实施,2010年,我国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一系列法规制度的实施,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目前,有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从规范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证角度研究的主要是内部控制缺陷和信息披露相关的研究,而规范角度探索的主要是内部控制的框架、标准,为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研究热潮的涌起,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众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来设计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根据迪博数据库中研究的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选取指数变量建立模型,而计算出来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水平,来研究内部控制指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经过整理已有相关文献发现,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关于企业绩效的衡量,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衡量企业绩效存在很大的争议。如何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衡量企业绩效,在我国实证研究中一直是个难点。本文通过分析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理论关系,采用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绩效进行衡量,利用沪深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企业绩效越好,也就是说,企业盈利能力越高。因此,可以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企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而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改善公司的运营环境、有助于公司有效运行、提高运行效率和效果,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公司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公司各种风险、提高公司绩效,上市公司应根据本公司的规模、财务特征、治理特征等特点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内部管理的目标实现程度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采用内部控制指数作为代理变量,选用四个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绩效的代理变量,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根据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绩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