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较大地提高。但是,人们对社会的不满并没有降低,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便是突出表现。在此背景下,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机制以及预防策略对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是一个过程,不仅仅包括民众决定参与群体性事件,还包括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从平和到暴力,规模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的演变,因此,本文主要从“民众为什么参与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演变的影响因素”两个角度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机制。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主要有两种动机:维权和维护社会公平。然后基于维权动机考察感知权益侵犯如何影响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基于维护社会公平动机考察感知社会不公平如何影响民众围观参与群体性事件。第二,基于文献研究,构建了衡量地方政府质量的四个维度,经济发展、地方财政支出、财产权利保护程度和地方政府效率,然后探讨了这四个维度的因素对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第三,从群体性事件出现暴力冲突行为、群体性事件规模以及群体性事件持续时间这三个角度来探讨群体性事件演变的影响因素。使用理论研究的方法,针对上面提出的研究问题构建研究假设,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各种统计年鉴数据以及搜集的案例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1.感知权益侵犯会提高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经济剥夺感是其中一个中介变量,感知权益侵犯会提升民众的经济剥夺感,经济剥夺感的提升会增加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社会剥夺感不具有中介效应。尽管感知权益侵犯会提高民众的社会剥夺感,但是社会剥夺感并不会影响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由于经济剥夺感强调物质收入的不公平,社会剥夺感强调社会地位的不公平,这说明,维权动机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更多地是追求物质利益补偿,并没有改变社会地位的诉求。民众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差距是感知权益侵犯导致群体性事件参与的一个中介变量,感知权益侵犯导致民众对央地政府信任差距扩大,民众对央地政府信任差距越大,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越高。这意味着,感知权益侵犯导致民众对地方政府信任度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变化并不一致。相比于地方政府,民众显然更信任中央政府,这使得民众相信中央政府会响应他们的诉求,从而试图通过参加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向中央政府传递信号,希望中央政府帮助他们惩治地方政府的不当行为。除此之外,这种信任度的变化还有一层含义,民众相信这些被侵犯的权益是中央政府允诺他们的,只是地方政府官员违背了中央政府的意愿,通过参与群体性事件将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向中央政府传递,地方政府官员担心受到中央政府问责,从而被迫解决他们的诉求。2.感知社会不公平会提高民众围观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地方政府信任度是感知社会不公平引起民众围观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个中介变量,感知社会不公平程度的提高会降低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提升民众围观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内在政治效能感是一个中介变量,感知社会不公平程度的提高可以提升民众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内在政治效能感的提升会提高民众围观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外在政治效能感不是一个中介变量,尽管感知社会不公平的提高会降低民众的外在政治效能感,但是外在政治效能感对民众围观参与群体性事件没有显著性影响。由于内在政治效能感侧重于考察民众对自己通过参与政治行动影响政府决策的信心。外在政治效能感侧重于考察民众对政府主动回应自己诉求的信心。通过三个中介变量的显著性对比可以发现:第一,民众之所以围观参与群体性事件,民众是否相信政府会主动回应民众的诉求并不是一个影响因素。而民众相信自己通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影响政府决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二,民众不信任地方政府更多反应地是民众不信任地方政府会公正处理“感知权益侵犯者”的诉求,并不同于外在政治效能感所涵盖的民众对政府主动回应他们诉求的信心。因此,民众之所以围观参与群体性事件是对地方政府处理“感知权益侵犯者”诉求公正性不信任的一种反应,而不是基于对政府主动回应民众诉求信心的反应。3.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并不影响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失业率对民众参加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影响,较高的失业率会导致该地区民众参加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高。CPI对民众参加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性影响,较高的CPI会导致该地区民众参加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高。地方人均财政支出对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性影响,较低的人均财政支出会导致该地区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高。从各项财政支出项目上来看,较低的人均教育支出、人均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和人均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人均民生性财政支出均会导致该地区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高。而人均基建支出对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并没有显著性影响。地区财产权利保护程度对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性影响,较低的地区财产权利保护程度会导致该地区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高。地方政府效率对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性影响,较低的地方政府效率会导致该地区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高。4.谣言对群体性事件出现暴力冲突行为没有显著性影响,成员组织程度较高会显著降低群体性事件出现暴力冲突行为的可能性,警力遣散会提升群体性事件出现暴力冲突行为的可能性。空间开放性与谣言的出现对群体性事件规模具有正向影响。地方政府第一时间响应民众诉求对群体性事件持续时间具有负向影响。而如果成员的组织程度越高,群体性事件持续时间则会越长。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最后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