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音乐作为一股新的创作潮流,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①。这种基于电子媒介为创作平台的新的音乐形式,一方面作用了“电子音乐”这一固定音乐形式的诞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拓展了作曲家对于音色的想象力。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创作途径,电子音乐为传统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表现方式以及结构原则。本文的分析研究对象为作曲家安承弼的传统乐队作品《树之脉》(Gyo1),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尝试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结合电子音乐创作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试图以电子音乐与传统器乐创作两种语汇来对这部作品的音色及织体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关注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对于传统器乐创作中音响材料以及音响材料的组织的影射。之所以选择安承弼的《树之脉》进行分析,是因为安承弼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创作经历以及电子音乐创作经历的作曲家。他的电子音乐中所显现的独特音响,不仅体现在音色的新颖,更是一种包含着复杂作曲技巧的,具有连贯性的逻辑音色布局。因而,从安承弼的电子音乐也中可听出其扎实的作曲功底。《树之脉》,作为一部传统乐队作品,其音响中却呈现出了类似电子音乐效果的“声音的流动”,且具有个性化的音色织体的处理特征。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本文主体共分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作曲家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结合电子音乐的创作视角,对作品进行了实例分析。将《树之脉》的创作特征、音色处理及其具有特点的使用方式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电子音乐创作手法,阐述了作品的音响材料组织方式。第三部分为作品的结构布局,从电子音乐结构特征、音色织体、速度布局三个方面说明了该曲所具有的结构现象。在结语中,对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以及分析结果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指出,本文所具有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安承弼的乐队作品《树之脉》这一个案的分析,探究在受到电子音乐创作思维的影响之下的当代音乐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具有“电子音乐音响特征”的、个性化的音色织体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