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稀缺的耕地资源,使得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为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我国开始重视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年来出现了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理念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2010年,胡锦涛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之后,学术界开始重视相关研究,关于生态高值农业的内涵和相关概念已逐渐明确,技术体系构建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生态高值农业内涵,首先对耕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作了界定。然后,以山东省135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结合研究区域农业发展实际,咨询相关专家,确定了以生态高值农业战略为目标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三,论文收集了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土地利用数据、图件及其它相关资料,经过统计、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通过综合因子法测算出山东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间分布,并选取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三组截面数据,对山东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各评价要素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山东省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呈波动提高态势,并且驱动其提升的因素不尽相同,其中2000—2006年为生态安全因素驱动,2007—2010年为粮食保障和产出效果驱动。总体来说,山东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逐年提升,并且生态状况在逐渐转好,为生态高值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通过评价分析各单元耕地集约利用的相对程度,利用标准差和平均值将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集约型、半集约型、半粗放型和粗放型四个级别,其中:粗放型耕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鲁中山地区及半岛沿海丘陵区;半粗放型耕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地丘陵区及鲁东地区;半集约型耕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鲁西地区、鲁北滨海区及鲁东部分地区;集约型耕地利用类型分布相对分散,主要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或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第三,论文运用SPSS16.0软件对山东省135个县(市、区)2010年的投入强度指数、粮食保障指数、产出效果指数、生态安全指数进行聚类,从集约利用的角度对山东省“生态高值型”耕地进行了评价,形成生态高值型耕地、次生态高效型耕地、生态低效型耕地和次生态低效型耕地四大类型区。其中:生态高值型耕地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济南、烟台、淄博等部分县(市、区)和农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的鲁西南部分区域;生态低效型耕地主要分布在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鲁东半岛地区和鲁中山地丘陵区的部分县(市、区);次生态高值型耕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西北平原地区,该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好,是山东省主要产粮基地;次生态低效型耕地分布较零散,主要分布在鲁东半岛丘陵区、鲁北和鲁西南的部分县(市、区)。通过分析各类型区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等,得到产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的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型区的特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路径。然而,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方法的选取上采用了最为成熟和常用的方法,缺乏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确定也不完善,并且主观性较强,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此外,方面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论文只探讨了2010年山东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驱动因子,没有对近十年动态变化驱动因子进行探讨,并且对其探讨也仅是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的推理,合理性仍需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