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青春写作的崛起成为一种异常引人注目的状况,其中以“80后”写手的纷纷出现为最。尤其是近年来“80后”写作好像一股飓风,大有尘嚣日上之势。这些少年写手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及相似的少年情怀,他们用少年敏锐的视角去观察;用真挚的童趣去感受;用纯真的童心去捕捉;用饱含浓墨的笔去描摹成长期的少年及内心世界,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80后”写作之所以能够走红,拥有众多年轻读者,与其成功的文化市场运作模式、商品社会等有很大关系。“80后”写作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如模仿痕迹很重,痞顽化的文本,风格忧郁悲伤等等,虽然其作品脆弱、稚嫩,但仍然值得我们客观看待、关注这一文学现象。
本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80后”与“80后写作”的概念及发展轨迹进行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梳理。为后面的论述提供文化背景和参考。
第二部分从学校教育、社会时代、商品市场、接受心理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80后”写作得以在今天繁荣的原因。一、80年代出生的少年厌倦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而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不允许这种特立独行的叛逆,于是他们借写作表达对中国现实教育状况的不满,书写心中的愤懑。二、改革开放近30年不仅给少年儿童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使他们拥有更充分的精神生活。这个时代的青年,感受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他们视野极为宽阔,阅读量很大,优越的教育环境造就了大批少年作家的出现。三、当前是一个媒体众多的时代,是电子科技支撑视听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出版社和众多的传媒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为了最大地赚取利润,提高书的发行量,不惜利用重金去炒作少年作家。四、“80后”写手有着自己的供需关系和活动空间,他们主要是以学生群体为消费对象,消费群体在校园,这些校园读者年龄在12-24岁之间,他们的接受心理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喜欢那些展现自己生活的作品。“80后”正抓住这一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俘获了孩子们的芳心,获得空前的成功。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80后”写手作中存在的共同因素。一、“80后”的语言明显的比较稚嫩,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语言风格,容易对其他作家的风格进行刻意的模仿。二、网络便成为“80后写手”表达的主要平台,网络化也成为“80后”最重要的情节。三、“80后”与传统主流文学的多种创作观念与作品形态不同,它的“出格”明显可见,作品中明显带有年轻人的叛逆精神。四、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由不自觉到自觉,加上市场和社会风气等因素,共同做出了“少年写作”的大市场。
第四部分对“80后”写作的误区和隐患进行简略的探讨,由于人生经验和阅历的局限,“80后”写作群体有其独有特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弱点。有一些写手的语言、叙事技巧和叙结构艺术还不够讲究,在深度厚度上还不足,他们的作品往往局部精彩,整体贫弱。
第五部分则是对“80后”写作的定位进行预测,呼吁引起评论界的重视。“80后”文学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80后”写手能否承担书写一代人的历史命运,还要等待历史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