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急收话语广泛见诸于日常生活、电视节目、文学作品等的人物对话中,是一种欲言又止、说而不破的话语现象。现有研究已经就急收话语的句子特征、基本功能等进行了探讨,但还未有研究基于较大规模的语料对急收话语省略内容的主要倾向进行概括,也未有研究对说话人使用急收话语的动机、听话人对急收话语的理解以及急收话语所取得的语用修辞效果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为此,本研究拟从语用修辞学视角对急收话语省略内容的主要类别、说话人使用急收话语的动机以及通过使用急收话语取得的语用修辞效果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以反映现实生活的16部中国近现代现实主义经典话剧中的212处急收话语为语料,主要采用话语-互动分析法,辅以对比法,基于话轮和语篇证据对急收话语的省略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客观地描述,并用SPSS 17.0对急收话语的内容倾向及说话人的动机进行卡方分布检验,然后根据本研究构建的语用修辞学分析框架,对说话人的动机以及急收话语所取得的语用修辞效果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一)从省略的内容看,急收话语大多带有消极色彩,如包含负面消息、负面看法、驱使、难堪、隐私、冒犯等话语内容,偶尔也省略带有积极意义的话语内容。无论是消极内容还是积极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语境敏感性。说话人正是意识到这种敏感性可能引起的人际后果才策略地选择了急收,使得急收话语成为修辞现象。从听话人的理解情况看,虽然说话人没有把话说完,但听话人却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如程式表达、语义对照、认知框架、程序意义、百科知识、语言语境、情境语境等方式来理解说话人未言明的内容。(二)从说话人使用急收话语的动机看,说话人主要是为了隐含传递敏感信息。具体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体现为降格实施言语行为。从分布上看,当下所实施的大多是消极言语行为,以(负面)表述、请求、指责等居多。说话人主要是基于参与者的关系、话语信息的损益等语境因素的考虑而选择急收话语,以维护语用平衡,从而达成交际目标。(三)从急收话语的语用修辞效果看,大多数急收话语对说话人希望在听话人那里取得的“行事效果”没有负面影响。还有语篇证据表明,部分急收话语能够促成听话人实施说话人所期待的行事行为。这与急收话语的可否定性特征以及缓和功能有关;急收话语的“人际效果”主要表现为维护人际和谐,根据说话人的意愿还能拉近关系、体现亲密甚或疏远与听话人的关系。这与急收话语的(不)礼貌功能有关;急收话语还能够取得丰富的“诗意效果”。本研究的不少急收话语浸淫着一种让人愁、恨或怨的“哀愁美”。诗意效果与急收话语理解的(部分)“开放性”有关。理解的(部分)开放性能够引起一系列的弱暗含,从而产生丰富的诗意效果。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建构了语用修辞学分析框架。在梳理已有语用修辞研究的基本路径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标,笔者将言语行为理论、(不)礼貌/面子理论以及关联理论作为语用修辞学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这三个理论在本研究的语用修辞学框架下不是孤立、分散的理论拼凑,而是围绕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话语的产出动机、理解过程与效果评价,分别作为独立的解释工具,或提供合力解释。上述三方面承袭修辞学追求(最佳)修辞效果的目标就得出(但不限于)行事效果、人际效果和诗意效果三方面语用修辞效果的分析维度。如此,语用修辞学就立体化了,获得了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加深了对急收话语现象的认识。本文始终将急收话语当作一种话语修辞策略,而非如现有研究那样还把它当作因为情绪爆发或临时找不到词而造成的语言阻碍现象。本研究以人际关系为着眼点,关注了急收话语如何参与行事过程、对人际关系造成了何种影响以及取得了何种语用修辞效果。对急收话语的省略内容、说话人的动机、听话人的理解以及所取得的效果的研究基本涵盖了急收话语使用的全过程,达到了对急收话语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描述和解释的目标。在方法上,本研究主要使用了话语-互动分析法,并采用了“整合语用学”视角,结合参与者视角和观察者视角,基于话轮和语篇证据来对语料进行较为客观地分析。这对于描述和解释语用修辞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从实践上意义上看,本研究可指导说话人更加有意识地将急收话语当作话语策略来为交际目的服务,还可启发听话人透过话语表象去理解说话人的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急收话语,而不是把急收话语当作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