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困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关系不和谐,交往不协调,伴有焦虑、孤独、自卑、抑郁、苦闷等消极情绪的体验过程。人际困扰是阻碍人们社交活动顺利开展也是影响其他心理活动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有效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当前社会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交往呈现多层次多渠道日益复杂的态势,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愈发凸显,一旦出现人际困扰,常会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产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倾向。对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止意味着在学校里有和谐的人际氛围,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做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准备。人际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但是直接研究人际困扰的并不多见,本文旨在更具体的了解人际困扰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深入研究其与心理健康及各个维度水平上的相关性。不仅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也为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成长,切实解决其人际困扰提供依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人际困扰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随机选取荆州地区70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在校大学生的人际困扰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份,问卷回收率93%,剔除无效问卷后,实收问卷626份,有效问卷率89.4%。研究结果如下:(1)被试大学生的人际困扰问题普遍存在,其中有45.5%的被试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有严重人际困扰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高达10.4%。人际困扰综合诊断量表对其四个因子的检出率及排序为:交际交友困扰(50.3%)>交谈行为困扰(44%)>异性交往困扰(33.5%)>待人接物困扰(15.5%),被试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困扰程度排序为:交际交友困扰(x=2.73)>交谈行为困扰(x=2.20)>异性交往困扰(x=1.96)>待人接物困扰(x=1.37)。(2)不同性别的被试大学生在交际交友和异性交往两个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在交际交友困扰上,女大学生的困扰程度高于男大学生;在异性交往困扰上男大学生的困扰程度要高于女大学生。(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困扰总分、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仅在待人接物困扰这个维度上,大四的被试大学生明显困扰程度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4)被试大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在人际困扰总分和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人际困扰总分、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困扰上,非学生干部的困扰程度要明显高于学生干部;在待人接物困扰维度上,学生干部的困扰程度要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5)被试大学生是否系统学过心理学在交谈行为困扰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没系统学过心理学的大学生的交谈行为困扰程度明显比系统学过心理的大学生要高。(6)居住地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被试大学生在交谈行为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上有显著性差异:来自农村的被试大学生在交谈行为和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明显要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高。(7)是否独生的被试大学生在异性交往困扰上有显著性差异,非独生的被试大学生比独生的被试大学生在异性交往维度上的困扰要高。(8)是否单身的被试大学生在人际困扰总分、交谈行为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单身的被试大学生的人际困扰、交谈行为困扰均比非单身的被试大学生的困扰程度高。(9)家庭结构在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差别不大。(10)是否混合宿舍在大学生待人接物困扰上有显著差异,住混合宿舍的大学生在待人接物维度上困扰程度比住非混合宿舍的大学生困扰程度要高。(11)宿舍人数与大学生在人际困扰总分、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上有显著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3人宿舍的被试大学生在以上几个因子上得分最低,即困扰程度最低。(12)在焦虑、自卑、社交攻击、偏执、精神病倾向这5个因子上,被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但在强迫因子上,被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水平。(13)性别在被试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男大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大学生。(14)不同年级的被试大学生在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冲动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社交退缩因子上,大一的被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大三、大四的低;在社交攻击因子上大四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大一大二的低;在冲动因子上大三、大四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大一。(15)是否独生子女在被试大学生的社交攻击、强迫因子上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社交攻击维度上独生的被试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独生大学生;在强迫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独生的被试大学生。(16)不同居住地的被试大学生在社交退缩、依赖两个分量上的得分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来自农村的被试大学生在社交退缩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来自城市的被试大学生;来自城市的被试大学生在依赖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来自城市的被试大学生。(17)人际困扰及其四个分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均显著相关。(18)以大学生人际困扰的4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困扰对其心理健康显著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