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头部电针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脑内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部电针治疗脑梗死的相关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适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2Hz、50Hz和100Hz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对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制备,假手术组大鼠仅进行组织剥离和分离血管,不进行线栓。电针组大鼠取百会、前神聪向病侧透刺,针刺深度约0.5寸,刺激频率分别为2Hz、50Hz和100Hz,波形为连续波,治疗时间每次20分钟,每日治疗1次,治疗周期为14天。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不予电针治疗,仅做与电针组相同的绑缚处理。在治疗的第1、3、5、7、14天,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前肢抓握牵引试验评分,以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各组大鼠在末次治疗结束后,分别对其脑组织进行灌注取材。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右侧皮层缺血区NRG-1的阳性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右侧脑组织NRG-1的表达含量,并分析大鼠行为学评分与NRG-1表达的相关性。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鼠行为学评分结果显示:造模过程中剥离组织及分离血管的手术操作不会对大鼠运动功能造成影响,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未见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大鼠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能促进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第14天,各电针组大鼠运动功能都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Hz电针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最佳,其评分接近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时间上看,从治疗第7天开始,各电针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出现明显改善。治疗第7、14天,各电针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相比模型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电针频率看,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运动功能改善的程度不同,在治疗第5、14天,电针组之间出现疗效差异,2Hz电针组大鼠的运动功能优于50Hz电针组和100Hz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Hz电针组和100Hz电针组疗效未见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脑组织NRG-1表达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免疫组化定位与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鼠正常脑组织中有少量NRG-1阳性细胞表达,脑梗死作为一种刺激因素能上调缺血半暗带NRG-1阳性细胞的数目。不同频率电针对NRG-1阳性细胞表达率影响不同,其中2Hz电针组平均光密度值(AOD)高于模型组、50Hz和100Hz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不同频率电针对NRG-1表达的促进作用不同,2Hz电针组的促进作用最优,其NRG-1的表达含量高于模型组、50Hz和100Hz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运动功能评分与NRG-1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显示:2Hz电针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与NRG-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0.01),提示头部电针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NRG-1的表达有关。结论:1.不同频率头部电针能够改善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其中2Hz疗效最优。2.头部电针治疗脑梗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缺血区NRG-1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