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ED的水下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水下探测相关工作的增多使得水下通信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相比于陆上通信,无线电波以及声波在水下通信受到环境因素的很大制约。相反,可见光水下通信技术则克服了海水复杂环境的影响,能够实现高频率、大容量的载波信号传输。基于上述应用背景,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LED的水下视频传输系统,实现了视频信号在水下的短距离传输。全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可见光水下传输系统的光学信道进行分析,建立海水对光信号的吸收、散射模型,得出光信号在水下传输时整体的损耗模型。通过对损耗模型的分析,发现可见光波段中的蓝、绿光最适宜作为水下通信的光源,为后续通信系统光源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发光器件LED的发光原理及光电特性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LED光学特性中的发光效率及电学特性中的调制能力,提出了两种特性对可见光通信系统实现高速传输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3)对可见光水下通信系统的电学信道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基于IM/DD调制方式系统的信道模型,分析了系统传输信噪比与收、发端光信号平均辐射功率的关系,进一步得到误码率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4)对基于LED的水下视频传输系统进行方案设计,主要实现对收、发两端器件的选型以及硬件电路的设计。搭建视频信号传输系统,分别完成LED蓝光信号在空气、纯净水以及模拟海水中的传输。通过对三种环境下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蓝光水下传输的可行性。针对模拟海水传输系统,信号可实现120cm范围内的传输。(5)对模拟海水传输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测试不同传输距离、光接收角度以及背景光与系统传输误码率的关系,通过误码率的变化曲线得到系统性能的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水声通信是目前水下信息传输的核心手段,对水上军事活动及海洋环境监测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因水声信道受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等影响严重,给水声通信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抗多径衰落能力较强,虚拟时间反转镜(VTRM)技术具有良好的信道聚焦性能,都十分适合应用于水声通信。因此,为提升系统通信性能,本文将OFDM技术与VTRM技术结合起来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水声通信的研
体育竞技游戏是计算机游戏重要组成之一,它包括足球、赛车、网球、高尔夫球、篮球、橄榄球等众多体育项目。逼真的三维画面将游戏者带到硝烟弥漫、激动人心的绿茵场上,面对场上激烈的竞争,只有奋力拼搏,才能取得最高荣誉。足球运动是体育世界中的瑰宝,无数体育爱好者为它不
期刊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具有致病机制复杂的特点,临床上一直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黄芩素和黄芩苷可以促进脑损伤的恢复,同时超声可以无创地抑制脑水肿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因此,本研究对黄芩素、黄芩苷分别联合超声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利用Fneeny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TBI大鼠模型105只,分为TBI组、假手术组、超声组、黄芩素组、黄芩苷组、黄
拉曼光谱技术可以检测物质的成分信息,具有分析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工业等诸多领域,尤其在中药掺伪鉴别领域有很大应用潜力。本文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进行中药珍珠粉的掺伪鉴别研究。首先,介绍拉曼散射基本机理以及目前常用的化学计量学算法基础理论,将珍珠层粉和珍珠粉按不同比例混合,配置模拟掺伪中药样本并采集其拉曼光谱,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包括基线校正和Savi
基因治疗是一种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方式。它有望为大量的遗传性和后天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基因载体的设计对基因治疗的效果起重要作用,而脱氧核糖核酸(DNA)缩合与装载对基因载体的设计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基于国内外基因治疗的现状和聚合物可用于DNA缩合和装载的前提,确定了刺激响应性聚合物控制DNA缩合与装载的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分子场
全身麻醉能够可逆地改变意识,对于安全的进行手术至关重要。在临床中麻醉剂的种类繁多,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这成为手术中意识水平评估的一大难题。因此,对意识水平评估方法的研究能够为临床术中给药提供科学指导。本文分析了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三种药物麻醉下的高密度脑电信号,通过计算不同指标在麻醉前后的变化,从而对意识水平评估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脑电数据的采集及预处理方法,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频
神经元群模型采用平均建模思想,描述神经元群平均电活动,是研究脑电信号生理学机制的重要工具。改变神经元群模型中参数可以生成不同类型的仿真脑电信号。由于模型中的参数具有生理学意义,因此研究神经元群模型参数变化对模型输出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脑电信号的生成机制。该文建立了丘脑-皮层耦合神经元群模型,分析耦合模型中的突触连接参数变化对耦合模型输出的影响;运用遗传算法和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识别丘脑-皮层耦合神
神经生理机制分析已经成为神经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运动控制相关皮层生理机制研究在脑卒中病理机制探究和康复状态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静态握力下大脑皮层运动区脑电信号的特征,通过构建神经元群模型获得与实测脑电具有拟合特征的仿真信号,分析具有生理学意义的模型参数与大脑皮层运动区生理机制的联系,从计算神经模型角度探究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振荡的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单通道神经元群建
通过非侵入式技术采集的运动想象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被广泛用于控制辅助设备或者康复设备。迄今,基于运动想象EEG信号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应用,大多使用监督算法解码EEG信息。但是,监督模型训练和校准的耗时过程限制了BCI应用的推广。聚类模型被用于识别脑电意图以降低BCI应用的训练进程。但是很多聚类方法在应用时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通过结合硬件与软件让大脑活动控制外部设备甚至计算机的技术,这项技术通过使用设备实现对于大脑神经思维活动所展现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进行解码,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实现与外界环境的沟通,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脑电信号能够被正确解读是大脑与外界设备实现准确交流的关键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