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声腔艺术形态的探讨,共分七章:第一章,声腔的形成与戏曲音乐的特点。探讨语言与声腔的关系,以及戏曲音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征。第二章,宋元的南曲戏文与北曲杂剧。主要探讨南北曲的音乐结构。第三章,明代四大声腔及其变异。本章考述弋阳腔与昆山腔之外的其它明代流行声腔诸如青阳腔、四平腔、乐平腔、徽州腔、太平腔、义乌腔、潮泉腔、调腔等之间的嬗递从属分合等关系。第四章,昆山腔艺术形态。探讨明代形成的昆山腔的演唱艺术特征。第五章弋阳腔艺术形态。主要考察弋阳腔(高腔)与众不同的特色,如帮腔、滚调、曲牌、演唱等艺术形式的来源、特征及其作用。第六章,清代声腔概论。考述清代声腔的发展衍变以及艺术特征。第七章,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本章从文体的角度出发,探讨戏曲声腔发展的规律。本文认为:我国戏曲音乐的特点究其根本是一种声腔化的音乐,即语言与旋律的密切结合为戏曲音乐的最主要特征。戏曲声腔自古有两种歌唱之法,一者以音乐为主,一者以歌词为主,即依字行腔和以腔传辞两种唱法,两类唱法往往交织在一起。从声腔演化过程来看,曲牌体戏曲本身已经蕴含着向板腔体戏曲演化的若干因素,即——“曲牌体的板腔化”。曲牌体的板腔化,是曲牌体向板腔体方向演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板腔体戏曲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之一。如果从明清戏曲声腔的艺术形态和演变特征来看,整个戏曲发展史可以说是从曲牌体戏曲向板腔体戏曲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