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杰·伊伯特是《芝加哥太阳报》的一名专业的影评人,因其影评深受观众的喜爱而被誉为“美国第一影评人”。1975年,罗杰·伊伯特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影评人。其影评语言简单而不晦涩,但又不失对电影专业知识的解读,重视与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以达到普及电影知识和表达评论观点的目的。电影评论作为多媒体语篇的一种形式,由于其受众广而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研究国内外的文献可发现,媒体语篇的研究侧重于新闻语篇,对于其他的评论性的文章,包括时事评论,电影评论等等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试图从语类结构及元话语两个视角对随机抽取的60篇罗杰·伊伯特的专业影评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罗杰·伊伯特影评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特征。首先,基于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罗杰·伊伯特影评写作结构中包含的必要成分,选择性成分和结构潜势,从而揭示语类结构潜势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在微观层面,本研究使用BSFU Qualitative Code1.2工具,根据Hyland对元话语的分类,对语篇进行元话语标注,其中包括过渡标记,言据标记,注释标记,模糊标记,增强标记,态度标记,自我标记,介入标记。然后分别统计各项元话语标记的数据分布情况,并且分析高频的元话语标记在语篇中的互动功能。研究结果证明,影评的结构潜势和元话语的分布有助于构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影评人为了达到一定的互动效果而着重使用读者参与的结构成分和元话语表达。罗杰·伊伯特的影评中的结构潜势和元话语使用既照顾了读者对电影的熟悉层度,同时也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和文本体验。这也是罗杰·伊伯特影评一直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