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和不孕,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健康和生育能力。目前,EM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普遍接受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但是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碎片得以存活并致病,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对于异位病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认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获得侵袭能力而参与EMs的发病过程。 E-钙粘蛋白(E-cadherin,CDH1)是上皮细胞表面Ca2+依赖性细胞粘附分子,主要参与形成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是上皮细胞表面重要的分子标志,其表达水平降低将引起上皮细胞间连接系统的异常,使细胞的活动性增加,是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重要标志。相关研究证实,异位病灶处上皮细胞表面的E-cadherin表达水平和正常在位子宫内膜相比显著降低,并且E-cadherin表达阴性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是具有侵袭性的。因此E-cadherin表达降低可能与EMs的发病过程相关。 E-cadherin基因的任何突变均可能引起E-cadherin表达异常,对E-cadherin基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EMs的发病机制。本研究拟探讨E-cadherin基因多态性与EMs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E-cadherin基因多态性与EMs发病风险的关系。 采集EMs患者和健康对照妇女的静脉抗凝血各5ml,于4℃保存。一周内采用蛋白酶K消化-饱和氯化钠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所有外显子和3-UTR所有变异位点,主要是SNPs位点。对直接测序结果的17个SNPs位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6个可能的差异性SNPs位点—rs16260、rs28372783、rs1801552、rs1801026、rs8049282、rs13689。扩大样本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技术检测病例组(651例)和对照组(655例)这6个SNPs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情况。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版软件包,以双尾P<0.05为标准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差异行t检验。各位点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行x2检验,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采用x2检验。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EH和2LD软件分析等位基因连锁不平衡状态。并进一步采用x2检验分析病例组中原发不孕患者与有孕产史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计算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 结果: 1、病例组的平均年龄是34.60±7.3(20~50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是34.48±7.3(20~50岁),两组间进行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DNA直接测序结果分析 2.1 DNA直接测序总共检测有17个SNPs位点,其中15个位点在NCBI数据库上有记载,而2个位点尚无相关记载,位于3-UTR+759和3-UTR+1445。 2.2对DNA直接测序结果的17个SNPs位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筛选出6个可能的差异性SNPs位点—rs16260、rs28372783、rs1801552、rs1801026、rs8049282、rs13689。 2.33-UTR的8个SNPs位点,即3-UTR+54至3-UTR+1502,约1450个碱基,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除外rs145920869(3-UTR+221)和rs74957007(3-UTR+475)两个位点,其他6个SNPs位点为紧密连锁。 3、E-cadherin基因多态性与EMs发病风险的关系 扩大样本验证6个可能的差异性SNPs与EMs发病风险的关系,统计分析显示,这6个SNPs—rs16260、rs28372783、rs1801552、rs1801026、rs8049282、rs1368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4、E-cadherin基因多态性与EMs相关原发不孕的关系 将病例组患者按照是否原发不孕进行分组(其中未婚患者除外),分为原发不孕组和有孕产史组,进一步分析6个SNPs与EMs相关原发不孕发病风险的关系。 统计分析发现,与EMs有孕产史患者相比,rs8049282C>T多态的C、T等位基因频率在EMs原发不孕患者及有孕产史患者中分别为91.5%、8.5%和85.4%、1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8,P=0.012);与C/T+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EMs患者原发不孕的发病风险,OR值为2.33(95%CI=1.36~3.99)。当两组按照年龄进行校正后,与C/T+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EMs患者原发不孕的发病风险,OR值为2.54(95%CI=1.45~4.44)。 与对照组相比,rs8049282C>T多态的C、T等位基因频率在EMs原发不孕患者及对照组中分别为91.5%、8.5%和85.2%、14.8%,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6,P=0.009);与C/T+T/T基因型比较,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原发不孕的发病风险,OR值为2.25(95%CI=1.32~3.83)。当两组按照年龄进行校正后,与C/T+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EMs患者原发不孕的发病风险,OR值为2.70(95% CI=1.45~5.00)。 另外,rs1801552T>C多态的T、C等位基因频率在EMs原发不孕患者及有孕产史患者中分别为42.5%、57.5%和35.1%、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21,P=0.032);与C/C基因型相比,T/T基因型可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原发不孕的发病风险,OR值为1.93(95%CI:1.07~3.48)。但是按照年龄进行校正后,rs1801552多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原发不孕的发病风险无关(P>0.05)。 其它多态位点rs16260、rs28372783、rs1801026、rs1368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结论: 1、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外显子和3-UTR的SNPs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无关。 2、E-cadherin基因rs8049282C>T多态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原发不孕的发病风险相关,即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原发不孕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