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信是泰国历史上的一位华人国王,曾在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年)末期带军驱缅救国,建立吞武里王朝,自立为王,后被部下即曼谷王朝(1782年至今)拉玛一世政变推翻。今天郑信的民族英雄和伟大国王形象,并非一蹴而就便形成的。从泰国思想史视角审视,郑信的历史评价经历了传统宗教政治思想变迁以及泰国民族主义思想构建的过程,评价褒贬兼有,不同时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吞武里王朝至曼谷王朝前期(1767-1850),泰国社会主流思想以传统佛教政治观念为主。基于此,郑信在位期间,史书中把他描绘成菩萨佛陀或转世神王,郑信被推翻后,新修编的史书则认为他功德尽失,因而不复王权。拉玛四世至拉玛五世(1851-1910)时期,泰国传统思想观念与西方思想发生交流碰撞。在西方殖民压力下,泰国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统治阶层开始重视历史,肯定了郑信救国复国、维护主权的英雄事迹,但为强调曼谷王朝政权的合法性,在重新整修的王朝史中,却又进一步突出郑信失败的政治统治。拉玛六世至拉玛七世(1890-1932)时期,泰国社会出现改革君主制的诉求,为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君主制,拉玛六世进一步阐释前朝产生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王权民族主义,郑信案例被统治阶层用以解释君主制的合理性,其正面形象首次由统治阶层通过演讲的形式向公众传达,历史评价得到进一步提高。1932年之后,泰国封建君主制转变为民主制,新政府为应对内外忧患,维护统治,极力宣扬大泰族民族主义,强调对新政府领导人的信奉。这一时期,以銮披汶为首的新政府通过构建一套平民出身的民族英雄,为新政府的统治提供历史的合理性,其中郑信是最为浓墨的一笔。除此以外,在民众积极提议、政府大力支持之下,1954年成功建成了郑信大帝纪念碑,于1981年官方规定对郑信的称谓冠以“大帝”的名号,至此泰国社会对郑信的评价达到历史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