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鉴藏史是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分支。所谓“美术鉴藏”,乃是由赏、鉴、藏以及流通四大要素整合一体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社 会化活动。鉴是前提,藏为手段,流通乃属中介环节。赏,才是根本目的,也是藏品之所以 产生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基础。赏,是审美和艺术批评所着力研究的基本内容。鉴,涉及考古、鉴定以及相关的科技检测手段。藏,是目录学、博物馆学以及文物保存、修复工作的主要对象。流通,固然是商业和市场行为。而它又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体制和经济氛围紧紧连在一起。这就是说,我们所探究的美术鉴藏史,需要涉及不同历史段落的美术创作、艺术品评、 科技和工艺方法、工商业状况,更不必说考古历史和具体的鉴定手段了。从艺术和社会,生 产与消费的角度考察,美术鉴藏活动在接受和消费一端。它至少处于历史、工商业史、考古 学、艺术批评史和美术创作史这五种学科的交叉地带。以上,是本文从学理角度对中国美术 鉴藏史提出的初步构想。从来没有纯属私人化的鉴藏活动。即便专断如帝王,宫廷珍藏也会与佞臣共赏。民间藏 家、文士的雅集和唱酬往还,实际上都遵从一个约定俗成的私人度藏、赏鉴共享的游戏通则。 判断一件藏品是否珍贵,大体不出经济价值、精神意义和历史文物意义三种尺度。美术鉴藏 是一种社会化活动,藏品之价值往往因为“可望不可及”才进一步得以凸显。也因为如此, 历史上便有了以战争,以买卖,以交换,以巧取豪夺方式而求拥有珍稀藏品之种种典故。中 国的美术鉴藏,向来推宫廷藏品为大宗。唐宋以降,私家所收也日渐普遍了。一般而言,天 下之珍菩草皇室。但,血与火之中一再演绎朝祚更迭的历史剧,宫廷藏品大聚大毁也成为例 行格式。部分藏品散落于私人手里,富可敌国有时并不全是谁言大话。皇室所藏和私家所藏 彼起此伏,成了历史赓续和名品聚散的两大渠道。这,也就是中国美术鉴藏的基本历史框架。本文试图以描述、叙述而非论述为主的方式,对中国几千年来美术鉴藏的发生、发展、 延宕迁变之历史脉络,作一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勾勒。在行文中,就最早的艺术收藏家是谁, 第一次有记载的艺术品买卖在何时,最早的书画赝品出现在哪里,南宋和元内府的藏品是否 丰赡,以及关于《考工记》的解读等等,都在(?)集前贤之说, 爬疏典章文献和偏霸杂史的基 础上,尝试提出了与目前学界不同的见解。由于本文架构尚无前例可援,力所未逮及窳陋粗 疏在所难免,巫望识者有以匡正。这一论题是由业师陈缀祥研究员铨选,承三年来敦促指导,更蒙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扬新 先生及诸多学界师长惠教,方勉力得以蒇事,理当于兹说明并致谢忱。梁 江二○○○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