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是城市基本职能之一,居住空间同时兼具“物质形态”与“社会内容”双重属性。它不仅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手段,也是制约社会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空间结构既关系到居民的基本需求,又涉及社区的形成,是城市地理与社会地理研究的交叉领域。转型期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变化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可资利用的系统化数据始终制约着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深化,大量研究多以理论分析与因果关系推理为主。而如今城市居住空间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定性分析手段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复杂地理现象已显不足,需要辅以各种技术手段来更准确和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基于此,本文选择“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1947-2004年)”作为研究题目,一方面希望以上海这一中国大城市的典型代表(解放前的国际大都市、计划经济时期最大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城市经济体,改革的龙头),为其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选择1947-2004年50多年的时间跨度来研究上海居住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通过历史的纵向研究,探寻上海居住空间演变的规律,为中国城市地理理论建构提供实证支持,也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以多源空间数据库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对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定量研究:首先对上海不同时期居住空间类型进行测度,然后描述和分析各个时期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演进过程,最后对各时期上海居住空间在“物质形态”和“社会内容”两个层面的分异度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以研究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居住空间分异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全文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第三章“数据资料与分析方法”,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目的,并在对国内外居住空间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以及数据支撑和研究方法。第四章“上海居住区类型测度”,构建了可操作的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类型测度指标体系,以1947-2004年多时相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参考地理形态分类法,通过GIS空间聚类,划分上海不同时期居住区类型。第五章“上海居住区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以上海中心城区居住区物质形态为主线,先分析居住区物质形态的类型和格局,并将其与同时期社会空间类型在GIS中作叠加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以研究居住空间“物质形态”和“社会特征”的结构特征与演变过程。并以混合居住区为切入点,在街区尺度上分析不同时期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市政商服用地形成各类混合居住区类型与格局的演化过程,来研究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城市生产空间与服务空间的影响作用。第六章“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与居住空间演进”,着重研究在转型期上海中心城区重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对居住空间“物”与“人”两个层面的作用以及这两个层面间的联系。通过设计和构建土地.人口转移矩阵分析90年代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中土地利用置换与人口郊区化之间的人-地关联。第七章“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变”,用分异度指数计算1947-2004年共10个时相住宅类型在街区/街坊尺度和街道/乡镇上的空间分异程度,来反映居住空间“物质形态”分异程度的演进过程。同时用分异度指数计算1982年和2000年人口社会经济指标在街道/乡镇尺度上的空间分异度,通过对比居住形态和居民特征的分异度及其变化,来研究上海居住空间分异中物质形态与居民社会经济特征的联系和差异,并探讨其内在机制。
本研究表明:①1947-2004年上海居住区空间结构在形态上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前组团拼贴模式;第二个阶段是1950-1988年,在老城区外围住宅新村向外扩展,老城区内部非居住职能用地侵入居住组团或街区形成混杂用地的作用下,居住空间结构结构趋向同心圆模式;第三阶段是1988-2004年,居住空间结构外扩与内部更新同步,从而逐渐演化为扇形、圈层和组团综合的马赛克模式镶嵌模式。②采用土地-人口转移矩阵分析上海1990-2000年城市空间重构对居住空间演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工业用地的置换会导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增加,市政商服用地的置换则相反,二者的置换促进了上海城市人口的郊区化。③1947-2004年上海住宅类型空间分异程度计算显示,街道/乡镇尺度上住宅类型分异度小于街区/街坊的分异度。不同时期各类住宅的分异度及其变化各异,上海住宅类型总分异度在0.600-0.666之间变化,即分异程度较高,但变化幅度不大。对1982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居民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住房条件等指标的分异度测算显示在街道/乡镇尺度上上述指标空间分异不明显,这与住宅类型的显著空间分异形成对比。
本文创新点:①针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复杂性特点,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细分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的测度指标体系,在GIS空间聚类和相关分析等技术支持下,对上海中心城区1947-2004年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定量研究;②在人口数据空间化基础上,参考土地转移居住原理,创造性地提出并设计了土地-人口转移矩阵概念和模型,以此分析了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土地置换与人口再分布间的内在关联。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物质”层面与“社会”层面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参考。③对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变进行了度量和比较,同时研究了居住空间在住宅类型和居民社会经济特征两个层面的空间分异及变化趋势,揭示了上海中心城区居民社会经济特征空间分异小于住宅类型的分异,并以住宅类型的空间分异间接分析了上海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空间分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