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效应对高频声振响应与疲劳寿命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dn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其巡航和再入阶段将会面临噪声载荷、热载荷、和机械载荷等复杂的力学环境。噪声载荷主要是由激波振荡和湍流边界层引起的,该噪声不仅分布的频段比较宽,而且含有丰富的高频成份,会影响飞行器重要仪器设备的工作精度和可靠性;热载荷会导致飞行器的承载力下降,对结构的固有特性、动态响应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热声载荷的联合作用下会引起结构剧烈声振响应,而且可能在快速地交变应力作用下,引发裂纹的萌生、扩展,最终导致壁板、蒙皮等结构疲劳破坏。因此考虑热-声-振疲劳失效是飞行器设计阶段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典型结构的热-声-振耦合及疲劳失效问题。首先采用有限元法探究如何获取较高精度的耦合损耗因子。接着采用有限元法、统计能量分析分别研究了热效应对铝合金壁板低频、高频声振响应以及疲劳寿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典型结构耦合损耗因子计算及误差分析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耦合损耗因子并和波法结果对比给出有限元方法误差存在的原因。研究了L型板的边长、厚度、内损耗因子、集中质量以及边界条件对耦合损耗因子计算精度的影响,为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出精确耦合损耗因子给出指导。最后研究了预应力对Y型板耦合损耗因子的影响。2.热效应对结构低频声振响应及疲劳寿命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法分别考察了温度变化导致结构的刚度(弹性模量和热应力)、材料S-N曲线变化对铝合金壁板低频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进而分析了非均匀温度场作用下结构的疲劳寿命。3.热效应对高频声振响应及疲劳寿命的影响基于统计能量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飞行器铝合金壁板的高频声振响应及均方应力,采用零阶矩应力谱法获得危险点的简化应力功率谱,然后结合频域疲劳寿命预报方法计算铝合金壁板的高频疲劳寿命。分别研究温度变化导致结构的刚度、材料S-N曲线变化对铝合金壁板高频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的现代化性和完善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装卸系统中的起重机械,需要保证每一环节的正常运行,否则会因机械系统故障而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轻则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导致人身伤亡和设备严重破坏等重大事故。故对一台现行服役起重机进行安全性能分析,人们可以对起重机安全性能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法对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进行风险评
本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06BAA02A20),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分析了12脉动直流输电原理和直流输电系统各种特性的基础上,计算了雷电绕击和接地故障情况下直流输电线路过电压;然后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计算了考虑阀厅内复杂金属导体时阀塔结构的杂散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换流系统宽频电路模型,并在考虑阀塔杂散参数情况下,计算了换流站稳态运行时换流
编辑部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开始复工了,许久未见,在家宅了许久的小伙伴们口罩下的脸都圆了许多.许老师对此说道:“以前编辑部只有一个黄胖胖,这下子多出来这么多胖胖.”
期刊
随着我国电力网架的不断铺设和特高压线路的高速发展,架空线路的防雷方式变得更加重要。在我国雷电活动遍及各个省市,由雷击闪络造成的绝缘子损坏、线路断线和停电事故是非常普遍的,在线路跳闸事故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针对“堵塞型”防雷方式的效果不佳问题,提出了“疏导型”和爆炸气流气吹电弧相结合的防雷方法。本文从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弧柱电位梯度、温度和电弧直径等参数特性出发,研究电弧发展的参数变化。建立电弧自熄的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地表高楼林立,地下各种交通轨道纵横穿越,人们对爆破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城市地下或周边进行爆破作业,其爆破方案及方法常常需要得到各界专家的仔细讨论与论证,且爆破过程经常受到各种严格、苛刻的限制。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人谈爆色变,拒绝采用爆破方法施工。因为传统爆破方法极易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在爆破作业工程中,建筑物受到振动的作用,可能引发建筑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破坏,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担负着电能转输和分配的任务,对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在继电保护应用中的深入,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IED)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设备。新近颁布的变电站通信网络与系统标准IEC 61850,反映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成果。IEC 61850标准的核心在于
电力SCADA系统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其发展过程有两个明显的趋势,即功能的分布性和系统的开放性。分布与开放的体系结构能够为SCADA系统提供最充分的集成性、最大的可移植性和最广泛的信息共享能力。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发展,SCADA系统的应用结构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之上形成了新的“浏览器/服务器”(B/S)三层结构,B/S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