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的高低,是决定国民经济建设和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证券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理性思考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状况,对促使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大局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定义资本市场微观效率,是最近三四十年来世界金融经济学界讨论的重点课题。本文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现实,以“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针对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不佳的结论,提出创新提高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的具体对策。 首先,在系统回顾和评价有效市场理论和公司融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资金运动三重性理论,阐述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再融资观点,建立了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理论分析框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包含制度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运用效率,与股权再融资资金运动三重性相应,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资源运用效率在三个层次产生影响:公司治理(治理效率)、经营业绩(价值效率)和股价表现(价格效率),三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互为依存。只有将以下三方面结合起来,才可能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形成科学、完整、准确的结论:一是要按照有效市场假说( EMH),通过虚拟资本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程度,来判定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二是要拓宽到实体经济领域,考察整个市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募集资金的具体使用效率;三是从更高层次要扩展到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上市公司必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选聘、激励和监督经营者机制。 其次,基于股权分置的制度环境,分别实证分析了1997-2002年实施配股、增发上市公司的价值效率、价格效率和盈余管理行为,形成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整体价值效率不高,股权再融资并不能显著改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从纵向比较看,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不断下滑,从横向比较看,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前业绩显著高于匹配公司,而融资后的情况则相反。实证研究表明,股权分置仅是中国证券市场各种矛盾的表面现象,并不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低效的真正症结所在;二是总体上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有明显负价格效应,上市公司融资后股价反应在较长时期处于弱市。从市场有效性看,上市公司配股、增发后均存在累计超额收益,配股发行后的显著正累计超额收益,增发发行后的显著负累计超额收益拒绝了半强有效市场的假设。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预案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和发行公告日及相关期间价格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证券市场具有明显“政策市”特征;三是基于盈余管理是导致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低效原因的假设,全面探讨了盈余管理和股权再融资效率的关系。通过研究证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行为普遍存在,一次配股公司盈余管理导致配股后公司业绩下降,但盈余管理并不能解释多次配股公司业绩下降现象。 再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证券市场相关主体层面等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低下根源作了全面分析,认为股权再融资低效主要源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历史环境,以及发展初期的制度缺陷和政策失灵,其中股权再融资约束机制不强、融资门槛过低和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是主要的原因。 最后,针对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论述了提高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的对策。一是从制度上创新。调整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切实解决股权分置矛盾、完善证券市场交易体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进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逐步放松证券市场管制;二是从法制上创新。加强证券市场的立法、执法和违法惩处力度;三是从政策上创新。加强有效监管、推进政策的市场化取向、完善股权再融资的遴选标准、加强募集资金使用监管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四是从金融上创新。适时引入衍生金融产品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