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旋波近似下两纠缠原子的量子特性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量子光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广泛关注,本文中利用相干态正交化展开方法对非旋波近似下Tavis-Cummings(T-C)模型的定态能谱做了精确求解,并运用数值计算、控制变量法对 T-C模型在真空光场、相干态光场以及二项式态光场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子-原子间的纠缠演化情况进行研究,并分别讨论了两原子初态、耦合强度、光场中各参数对原子间纠缠度的影响,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子-腔场相互作用系统中,该模型中的原子的定态能谱是确定的,不随光场的变化而改变,原子处于交换对称态时,系统的基态是非简并的。  在原子与真空场作用过程中,当两原子的初态处于交换反对称状态时,两原子间的纠缠能一直处于最大纠缠,而在初态处于交换对称态时,原子间的纠缠演化强烈依赖于耦合强度等参数,在非旋波项的作用下,两原子初态处于非纠缠态时也能够产生周期性的纠缠。  在原子与相干态光场系统中,相干态光场作为中间态,相干态光场的平均光子数的改变能够引起光场状态由真空态向经典场转变,所以平均光子数对原子间的纠缠影响较大,但通过分析发现,耦合强度的改变仍然强于其他如初态、腔场频率、能级间隔等参数改变对系统的影响,尤其是耦合强度较大时。  在原子与二项式态光场相互作用时,通过分析同样能得到以上结论,但是在原子初态不纠缠时,原子间的纠缠在非旋波项的影响下出现,并不像在上面两种光场中情形类似,而是出现了较为稳定且远强于在真空场与相干态光场中出现的纠缠,可以认为这是由于二项式态光场的光场特性引起的。  通过对比以上可以发现,两全同粒子在与以上各光场相互作用时,有着相同点,比如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子的纠缠振幅不受初态的影响等;也有着相异的情况,比如本无纠缠的初态在二项式态光场中演化情形与其他光场中完全不一致,但是不论在与何种光场作用时,其间纠缠都会受到外界参数的影响,即原子间纠缠是对外界参数改变极度敏感的量,这也是人们认为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基础也最经典的特性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本论文采用间歇式P-CVD法,H2/CH4气氛。以直径20mm的Si基底在上直径40mm的Mo基底在下的叠放方式,同时研究了温度对二者合成金刚石膜的影响。通过SEM、RAMAN分析得出Si基底合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我们首先在第一章中回顾了伽玛暴的观测性质以及基本理论,然后在第二、三章中介绍了本人研究生期间关于伽玛暴余辉的两个工作,最后在第四章对相关领域的研究
通过考虑N张平行的坐落在一起的D3膜的低能极限,1997年,Juan Malda-cena猜想:(3+1)维时空中N=4的U(N)超Yang-Mills理论等价于AdS5×S5上的ⅡB型超弦理论。因为引力为Anti-de-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