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气井测试管柱冲蚀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k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海上探井的测试作业而言,测试产出的天然气往往夹带着一定量的砂粒,且测试过程中需要不时调整产量以获得更多地层数据,这将使得井下出砂更加严重,尽管测试管柱上可以安装防砂工具,但不能避免微细砂粒的产出。同时,探井井身结构基本为直井,其测试管柱中井下工具繁多,由于井下工具的存在使得管柱内径变化频繁。随着测试作业不断进行,高速含砂气流将会对测试管柱造成一定的冲蚀破坏,而测试管柱中易产生冲蚀的位置、冲蚀作用对测试作业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减缓冲蚀等问题尚未可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流体动力学和冲蚀理论,建立了垂直气井测试管柱冲蚀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应用Fluent软件对海上气井测试管柱中的直管、突扩管和突缩管进行了冲蚀仿真模拟,为准确定位管柱中易冲蚀部位及制定冲蚀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确立海上气井测试管柱中典型部件的微观冲蚀机理主要包括微切削理论、变形磨损理论、锻造挤压理论和二次冲蚀理论。通过搭建冲蚀实验平台,进行了多组气固冲蚀实验。实验测得的冲蚀磨损量与模拟得到的冲蚀磨损量误差不超过5%,从而验证了 Fluent软件进行冲蚀仿真模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通过对海上气井测试管柱中的直管、突扩管和突缩管结构进行冲蚀仿真模拟分析,得到的冲蚀规律为:①冲蚀速率随流速增大而增大;②冲蚀速率随管径增大而减小;③冲蚀速率随出砂速率增大而增大;④冲蚀速率随砂粒粒径增大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增大到一定数值后基本保持不变;⑤冲蚀速率随砂粒形状系数增大而减小,但其减小幅度在砂粒形状系数为0.3至0.7范围内较大,之后减小幅度逐渐变小。(3)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可知流速对冲蚀速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径,而在砂粒特性参数中出砂速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砂粒粒径与砂粒形状系数的影响比较接近,但与流速和管径相比较小。因此通过适当增加井下工具和油管内径来减缓冲蚀的效果最为显著。(4)结合上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预防和减缓冲蚀的措施:在海上气井测试管柱中,突缩管结构是其中受冲蚀影响最大的部位,通过在突缩管部位添加渐缩结构的防冲蚀短节可有效减缓冲蚀,通过仿真模拟可确定防冲蚀短节的渐缩角在20°左右防冲蚀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影响下,城市环境因子的变化和综合交互作用,会产生多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造成城市生境的差异,也势必会对生长在城市生境中的植物生长产生影响,造成
桩锚支护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支护体系,因其在变形控制、施工方便上的优势,成为基坑工程中最常用和首选的主流支护型式。但传统锚索因施工结束后被永
涡流管是典型的能量分离装置,压缩空气流经涡流管后通过能量分离得到冷热工质,满足工程实际中制冷、制热及液化等多方面需求。涡流管具有结构紧凑,质量轻,安装维护方便,无须
论文从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论出发,结合实际中个体的决策现象,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当决策者对未来决策结果有所预期时,决策者的参照点是否基于其对结果的期望,以及基于期
于中国第4次和第6次北极科考期间采用主、被动不同采样方法采集了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大气和海水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样品,获得了大空间尺度上
具有精确原子结构的金属原子簇的制备及其应用已被广泛研究。在一些催化反应中,相对于粒径、结构不均一的金属纳米颗粒来说,金属原子簇精确的空间结构使其催化活性位点更容易被识别,因此更容易把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性能关联起来。但是,有机配体的存在会使金属原子的活性位点被配体分子所占据,导致金属原子簇的催化活性下降。因此,减少配体的位阻效应,保持金属原子簇精确原子结构的同时提高其催化能力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永磁同步电动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由于其具有的高效率、低惯性和高扭矩惯量比等高性能特性而在工业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与采用速度传感器获得转子
钢筋锈蚀是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过早损坏,无法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原因之一,采用传统的防止锈蚀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采用FRP(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筋替代或部分替代
库岸边坡在水库蓄水后或运行过程中,边坡岩体的力学性质发生相应变化,引起边坡稳定状态的改变,导致边坡失稳或塌岸。边坡失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重大工程建设,破坏生
近年来,随着对于群体决策结果共识度要求的提高,共识达成过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共识达成过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共识达成过程模型。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