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植物对生境条件变化的响应策略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油松(Pinustabuliformis)是营造防护林和商业用材林的优良树种,目前在黄土高原森林资源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在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油松幼苗的栽植初期,灌丛的适度遮阴对其生长具有一定的保育作用,但到了后期,由于灌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油松强,生长速度较快,使林分出现过早郁闭的现象,不利于人工油松幼树的生长。如果不及时采取人工抚育措施,将会导致人工油松幼树的大片衰亡,严重影响人工油松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这一阶段的人工油松幼树的生长规律如何,其林内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条件等生境因子会有什么变化,以及人们该如何通过人为干扰调整其群落结构,促进人工油松幼树的生长。此类问题却鲜有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马栏林区内2008年人工种植的油松幼树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调查与分析了灌丛边缘区、灌丛中央区和砍伐释放区内人工油松幼树的生境条件、冠形特征、垂直方向上的生长特性、当年生主干及枝叶的生长状况。旨在探讨同龄人工油松幼树的生境条件与生长规律的关系,阐释灌丛及其砍伐释放对人工油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灌丛中种植人工油松的后期抚育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灌丛中央区内,灌丛对人工油松幼树具有一定的遮阴效应,林内大气温度与土壤温度较灌丛外低,但土壤中的水分和盐分含量较高;砍伐释放措施在消除了灌丛对油松幼树的遮阴效应的同时,也导致林下土壤温度升高,含水量降低,有机质的分解加快,土壤条件短期内不利于人工油松幼树的生长;灌丛边缘区内的油松幼树光照充足,土壤条件良好。(2)人工油松幼树的株高在三种生境间差异不显著,但油松幼树的基径、冠幅、着生绿叶年限、树冠率表现为灌丛边缘区>砍伐释放区>灌丛中央区,而枝下高在三种生境间的变化趋势刚好与之相反。人工油松幼树的冠形特征在灌丛中央区和砍伐释放区间差异不显著,而在灌丛边缘区和灌丛中央区间差异显著。(3)对三种生境(灌丛边缘区、灌丛中央区和砍伐释放区)中人工油松幼树基径分布的调查表明,灌丛边缘区与灌丛中央区内油松幼树基径分布比较集中,而砍伐释放区内油松幼树的基径分布比较离散。灌丛边缘区和砍伐释放区内长势良好的油松幼树个体较少,大多数油松幼树的基径处于较低水平。灌丛中央区内油松幼树整体生长状况比较均匀,且普遍处于较低水平。(4)灌丛边缘区内油松幼树中间部分枝叶稀疏,而在植株的基部和顶部枝叶比较繁茂;受灌丛影响,灌丛中央区域内人工油松幼树的枝叶主要集中在树冠上层,促使树冠整体上移;砍伐释放措施主要促进油松幼树下层树冠的枝叶生长,以补偿砍伐释放前灌丛对人工油松幼树下层枝叶生长的抑制,使油松幼树的树冠整体向下移动。灌丛边缘区与砍伐释放区内人工油松幼树各冠层外缘新生枝条的枝叶比率从顶端到基部逐渐减小,而灌丛中央区内油松幼树各层侧枝新生枝条的枝叶比率从顶端到基部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5)高出灌丛的油松幼树的当年生主干及枝叶的生长状况与灌丛边缘区内的油松幼树个体差异不显著。低于灌丛的人工油松幼树的当年生生长量显著小于灌丛边缘区内的油松幼树。灌丛中央区内低于灌丛的油松幼树的当年生主干及枝叶的生长量随着幼树与灌丛高度差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为了能够适应弱光环境,低于灌丛的油松幼树表现为将大部分生物量用于幼树主干及枝条长度的生长、减小枝叶比率和增大比叶面积的生存策略。砍伐释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油松幼树(尤其是低于灌丛的油松幼树)当年生主干及枝叶的生长。(6)对人工油松幼树当年生主干及枝叶各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枝条上的单叶面积和总叶面积与枝条直径呈正相关关系;枝条上总的叶面积主要是由枝条上松针束的数量来决定的;油松幼树的比叶面积与叶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叶片干重呈负相关关系;叶片的叶面积与叶厚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