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及其评价研究——以川东丘陵区52个农业园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传统产业不断融逐渐合成为新型产业,对现代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影响深刻。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向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逐年增加,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旅游的重要载体开始在城市周围兴起。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农业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经,农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面对目前农业园区的的建设热潮,科学合理的评价其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指导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有效的进行规划,是当前农业园区发展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农业园区产业融合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研究对象多以区域间关系或个别案例之间对比,少有从地区角度出发选取样多个本进行对比评价。而川东丘陵地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农业园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本文选取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为样本,研究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对融合效果进行评价,对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以及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川东丘陵地区选取52个样本进行调研,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将农业园区划分为资源导向型、产业导向型和服务导向型产业融合模式并分析其特征。以产业链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可持续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其他领域融合评价的研究文献,结合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及实现路径,选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融合发展效益”作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两个方面。通过专家咨询法筛选出最终评价指标,并运用AHP法确定了指标的主观权重,然后运用熵权法对已获取的权重进行修正,构建了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模型。最后对评价样本得分进行加权得到各样本的最终得分,并将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结果划分为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极差五个等级。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将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划分为资源导向型、产业导向型和和服务导向型。其中服务导向型农业园区数量最多,主要依靠农业资源提供相应休闲及旅游服务向一二产业融合;产业导向型农业园区次之,大多依靠农业产业与农产品加工,通过产业链向前和向后延伸与一三产业融合;资源导向型都市农业园区数量最少,以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为依托发展农业观光及农事体验活动。
  (2)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等级集中于Ⅰ,Ⅱ,Ⅲ,Ⅳ级,占比依次为7.69%、30.77%、53.85%和7.69%。服务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得分均值最高,产业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得分次之,资源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得分均值最低。
  (3)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是基于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单位面积纯收益、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年接待旅游人次、企业相关推广宣传频次、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和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这六个指标是影响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政府应完善相关体系,促进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良好发展。(2)应注重特色农产品或旅游产品开发,提升市场竞争力。(3)应发展多样化旅游方式,提高旅游吸引力。(4)应增加人才资本投资,引入高新技术。(5)应加快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加强旅游推广宣传。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贫穷是全球性问题,它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经历反贫困这一艰辛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贫困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农村女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农村女性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16年,据统计我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女性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9.8%,比男性高0.4个
学位
残疾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残疾人在社会上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其中群体的儿童,残疾儿童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残疾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要融入社会,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使残疾儿童接受适性教育,也是我国对于残疾儿童教育福利的长期追求。  本文通过选取安徽省残疾儿童教育福利供给为切入点,
学位
乡村聚落作为地理领域最为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农村环境与文化信息的载体,人地关系的核心,而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可以深刻反映区域乡村聚落选址建设的区位倾向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对其的综合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开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分析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演化趋势,还是厘清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亦或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乡村聚落发育趋势的空间优化方法,都需要对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及
学位
草原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总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我国草原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草原资源是陆地绿色植物资源中面积最大的再生性自然资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功能,例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持并促进物种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保护屏障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草地退化情况已
学位